本文轉自:北京晚報

盈利較低、使用率降低、服務不到位……

智能快遞櫃正在“倒下”

曾紅極一時的智能快遞櫃遭遇冷落。諸多的不便,不但成了快遞員和消費者眼中的“雞肋”,使用率下滑,也讓供應商難以維繫高成本的投入,“撤櫃”已悄然開始……

■現狀 快速擴張 供求失衡盈利較低

近年來,在北京的小區、寫字樓,智能快遞櫃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走訪東單地鐵站附近區域時發現,在高德地圖APP上搜索“豐巢”或“速遞易”,周邊3公里內,“豐巢”的點位有43個,“速遞易”有6個。

“缺少統籌的快速擴張,帶來了短期的利益,也形成了高成本,運營到一個階段,問題就來了……”某智能快遞櫃公司負責人透露,除了採購成本,還需要根據快遞櫃的大小給物業提供場地費。約100個櫃門的一拖四快遞櫃,年租金約4500元,再加上安裝、電費、運維……一組櫃機的平均使用率能達到4成左右,才能回本。

統計數據顯示:按8年平均折舊計算,單套快遞櫃每年的總成本爲16788元。其年收入約17800元,其中快遞員投櫃和廣告收入分別貢獻了9110元和6000元,因消費者支付超時費收入爲2190元……這樣,算下來,經營一年,也才掙一千多元。

■尷尬 使用率低 受冷落面臨撤櫃

“智能快遞櫃的供應商來了,想撤櫃,說使用率太低了!”近日,朝陽區某小區微信羣裏的一條消息,讓居民“炸開了鍋”。

“快遞櫃得保留。上次朋友送我的幾箱飲料,直接放門口了,等我回家一看,三箱變兩箱了。”“有快遞櫃是好事,但只能送到樓下或大門口,最後一百米的問題解決不了呀!”關於快遞櫃的去留,居民們紛紛發表着各自的意見。

“這是根據大家的需求,爭取了很多時間,還幾經周折才聯繫到了供應商,纔有了今天樓下的快遞櫃。這不能說撤就撤了。”瞭解了一些內情的付女士介紹,“去年8月,快遞櫃的供應商就來過一次,想撤櫃。聽說,最近又來觀察了兩個月,認爲經營的情況還是不理想,使用率連30%都達不到,這還不夠成本呢!”

記者調查發現,智能快遞櫃“遇冷”並非個例,“撤櫃”也早已開始。“我家小區的快遞櫃一個月前就不見了。”家住海淀區的許玲說。

“智能快遞櫃早就成‘擺設’”了,我在小區住了兩年,只用了兩次。而且,快遞員或驛站的工作人員與居民也形成了默契,只要有可能,儘量送到家門口。您說,這種情況下,要它還有用嗎?“許玲說。

喫虧的生意誰也不會做,所以,在一些使用率低的小區只能撤櫃。

■探因 使用不便 快遞員用戶都不買賬

走進東城區北二環附近某小區,快遞員小吳將兩件包裹塞進了快遞櫃後感慨地說,“前幾年,單量大,人手都不夠。遇上618、雙十一這種好日子,我們得一大早去搶櫃。可現在居民對快遞櫃的需求小多了,每天投放10件,都算多的。”

“如果不方便取件,我們要先徵求收件人的意見,才能將包裹放在快遞櫃裏。”快遞員馮軍說,從公司的要求,居民的需求看,也首選送貨上門。

馮軍算了一筆賬:一般情況下,包裹快到門口時才通知用戶,一次性配送最方便經濟。如果用戶不在,快遞員就要再下樓把包裹放入快遞櫃,重複勞動,還要根據快遞的大小,自掏腰包支付兩毛五至四毛不等的管理費。可一單快遞就掙一塊多,去年管理費就沒省多少了,這喫虧的買賣,誰都不願意幹。

從居民的角度,投放地址寫快遞櫃,雖然省了溝通成本,但只要一超時就得再花錢,多數人覺得不划算。因此,快遞櫃的使用就越來越少了。目前,馮軍一天大約送120個件,放進快遞櫃裏的不超過5件。

最不喜歡快遞櫃的是老年用戶,“還得下樓取件,再往家提,太麻煩也拿不動。有的東西太沉,選擇快遞就是解決最後這一百米。”

■出路 跨界經營 拓展多項生活服務

面臨困境的智能快遞也在尋求出路。最近,他們開始探索起了生活服務的新業務。

記者在智能快遞櫃的顯示屏上看到,除了“取快遞”和“寄快遞”的基本功能,顯示屏上還能選擇“洗衣洗鞋”“儲物下單”“商城”等花哨的服務。打開快遞櫃的微信小程序,“生活服務”專區出現在主頁的顯眼位置,再往下拉,纔是儲物服務等其他業務。商家主推的洗衣服務目前支持衣物清洗、鞋靴清洗和家紡清洗三個大類,具體包含羽絨服、毛呢大衣、毛衣、運動鞋、牀品、毛毯、蠶絲被和窗簾等。

專業人士認爲,開拓洗衣業務只是多元化快遞櫃減少閒置空間的一個補充打法。線上下單的洗衣業務此前也曾單獨出現在市場中,但很快難以爲繼。快遞櫃洗衣儘管可以節約成本,但整體受限。快遞櫃的容積和呈現形態固定,無法像傳統乾洗店那樣實現稍昂貴或特殊材質衣物的放置要求。

■專家

解決最後一百米需求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爲,相對於高額的成本及消費者接受度不高的現狀,快遞櫃盈利的新模式仍舊比較單一,投資回報率也不高。總體來看,國內智能快遞櫃發展處於初級階段,尚未形成較爲成熟的盈利模式。

業內人士趙小敏預計,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快遞送貨上門的方式還是末端派送的主流。除了配送上門,快遞櫃、驛站代收點、自提都是末端派送多元化的重要組合路徑。

從中長期來看,快遞櫃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快遞櫃企業要找好角色定位,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並與整個行業發展的協同。與社區生活融合是發展的方向,嘗試與物業聯動,開發冷櫃、提供居民日常必需品等來解決問題。

儘快取消超時收費,避免引發消費者詬病,維護快遞櫃行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品牌形象……打通快遞業的“最後一百米”,更是讓消費者接受服務的關鍵。只有品牌形象好了,終端服務的問題解決了,消費者的接受度纔會慢慢提高,市場才能繁榮起來。

本報記者 師悅 文並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