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正值春招时段,记者在多个招聘平台上看到,一些企业将30岁作为招聘年龄上限。这也让不少求职者感叹“职场的35岁中年危机提前了”。

30岁居然已经“老了”,这不得不让一些过了30岁的人恐慌,快到30岁的人紧张。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因为应聘者年龄已过而立之年,就拒绝招录,甚至直接写到招聘要求里去,已涉嫌违法。

其实在现实中,此类操作已经见怪不怪。对于企业来讲,与其说是在歧视年龄,不如说是在“歧视”性价比。一般来说,超过30岁的员工,已工作多年,有了一定的职务,薪资也达到一定水平,但他们之于企业的实际经济价值,未必是呈正向增长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企业裁人首先拿那些资历深、工资高的“老”员工开刀。

另一方面,30岁以上的工薪族,往往已经成家或者正准备成家,通俗地说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方方面面需要照顾,这样就难免会影响其留给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来说,刚参加工作的二十多岁年轻人,正是怀揣理想和干劲十足的时候,工资和职级也是“起步价”,因此更具性价比。

盈利是企业的天职,也是其动力和生命力所在。追究最低的成本和最大的经济效益,虽是一种市场理性,但也足够残酷。现实一点讲,其实企业完全可以不用在招聘里写明年龄的限制,而是在实际操作中按年龄去做一些筛选。或显或隐,都无法否认年龄歧视存在的事实。因此,如何找到这种歧视背后的症结,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与其一味地“口头说教”,不如多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来改善这种对35岁以上、甚至30岁以上职场人不友好的工作环境。比如,首先要对那些涉嫌违反《劳动法》的企业,采取一定的制止和惩罚措施。其次,加快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让更多正当年的工薪族能够从繁重的育儿事务中解脱出来。现在很多30多岁的工薪族,一方面顶着房贷车贷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养育孩子,看护孩子、辅导作业、接送上下学,等等。当家庭的这部分压力轻了,企业也就更愿意雇佣这些有经验有能力的求职者。

此外,30多岁员工之所以容易被淘汰,还和一些行业特性有关。有些行业对员工个人的专业素质要求高,更新周期快,这就导致一些员工到了一定年纪,难免有些“跟不上”了。这也需要政府部门、相关行业组织等,积极尝试,通过相应的职业培训让这些员工及时“上新”技能,拓宽知识和视野,从而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当然,说到底,年龄歧视只是职场大环境的一个反映。“30岁求职嫌老,60岁退休嫌早”看似矛盾,其实也折射出社会资源和财富在分配上尚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公平的地方。如何消除这些弊端,这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课题。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翟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