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巨潮 

文 | 謝澤鋒

一場會面,市值暴漲7倍。

已經退休並隱居多時的馬雲會見了泰國首富、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兩人在不到一個月內兩度會面,引發外界對於二人合作的猜測。

正大系旗下正大企業國際股價被瞬間引爆,繼1月30日大漲73%後,1月31日繼續暴漲2.51倍, 2月1日盤中一度漲超50%。連續三天大漲逾7倍。

泰籍華人謝易初創辦的正大集團,是泰國首屈一指的巨型企業,謝氏家族更是連續11年霸榜泰國首富。

從一家菜籽店起步,正大集團歷經四代,已經發展成以農牧食品、批發零售、電信電視三大事業爲核心,同時涉足金融、地產、製藥、機械加工等10多個行業和領域的多元化企業集團。2021年全球銷售額高達840億美元。

然而,這艘龐大的鉅艦更多駐紮在實業領域,在資本運作方面卻並不擅長。在卜蜂國際退市、卜蜂蓮花除牌後,只剩正大企業國際這隻上市公司獨苗。更加令人尷尬的是,其在華生豬養殖業務所涉及的資本運作並不成功,被監管機構警惕緊盯,IPO已基本無望。

外界猜測,謝氏家族亟需更加大手筆的資產整合和資本運作,以鞏固自己的在華利益和商業版圖。而馬雲近期則密集調研了全球各地的農業技術和項目。兩家密切互動,或許意味着未來將在農業、資本等多個領域有較大的動作。

正大集團在華資產整合的重點,仍是自己的基石業務。

早在2020年底,正大將在華飼料和養殖業務從卜蜂國際中分拆出來,將所持有的43家養豬公司重組爲正大股份正大股份(正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於2021年5月遞交A股主板上市招股書。

中國農牧業潛行40餘載的外資巨無霸要上市,一時間業內譁然。有投資者將其比作A股市場另一條金龍魚。根據《2022年全球養豬企業實力榜》顯示,正大2022年母豬存欄115.2萬頭,高居全球第三,在中國的存欄母豬數約爲38萬頭。

不過,相比金龍魚背後的郭氏家族,謝氏家族的時運有些不濟。彼時正值豬價暴跌之際,當年生豬價格連跌5月,均價跌破20元/公斤,部分地區甚至跌破10元。對比年初高位36.7元/公斤,價格已經腰斬。

暴漲之後,豬週期的寒冬期即將來臨。果然,2021年新希望、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等業內大玩家都出現了巨幅虧損。

正大集團於2020年底逆勢籌備上市,謝氏家族的如意算盤是趁此機會大筆募資150億元,在豬週期新的起點蓄勢擴張。當時正大股份生豬出欄量432萬頭,規模排到了全國第六位。相較來看,牧原股份生豬出欄量爲1811.5萬頭,溫氏股份爲954.55萬頭。

正大集團中國區資深副董事長白善霖曾透露,公司的目標是在2024年實現出欄2000萬頭/年的目標。意味着四年要翻四倍。

除了戰略擴張的需求外,正大股份也亟需補血降負債。財務報告顯示,公司資產負債率從2018年末的68.96%攀升到2021年中的70.11%,其中短期借債高達89.44億元,佔總債務比重接近七成。

而且,2020年正大股份淨利潤高達75.71億元,是兩年前的108倍。業績波動如此劇烈,謝家人好不容易趕上一波黃金牛市,便想借此機會登陸資本市場,估個好價錢。

但監管層顯然對此非常警覺。在其更新招股書後,證監會下發了一份長達23頁共1.8萬字的反饋意見,涉及業績可持續性、信披、資產重組、會計資料等等層面。

而時至當下,仍未查詢到正大股份及其保薦機構的回覆稿,謝氏家族首個A股IPO的夢想實際上已經擱淺。

其實從意見稿和招股書中,可以明顯的發現,正大股份是一個極爲倉促的“大拼盤”。爲了趕上豬週期的“末班車”,謝氏家族騰挪資產,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以281.4億元收購關聯方正大畜牧投旗下43家公司股權,成立正大股份。收購完成後,正大畜牧投資、卜蜂中國分別持股65%、35%。

但收購的過程卻是問題重重,仔細梳理,可以發現,公司一手高價收購大股東旗下虧損企業;另一手卻轉讓、註銷違規違法或官司纏身的企業。而且,公司與股東正大集團等公司之間存在頻繁的關聯交易,正大集團既是大客戶也是大供應商。

正大集團在實業領域積累了諸多名譽,且被看做中國畜牧業的領路人,但正大股份上市之路掩蓋不住其趁機收割的投機和貪婪。上市擱淺後,正大股份2021年淨利潤僅有5億元,同比暴跌了93%。

根在中國,投資中國,這是謝氏家族經久不衰的核心理念。

1979年,改革開放打響了第一槍。謝國民第一時間來到深圳,聯手美國康地公司投資3000萬美元,成立當時全國最大的現代化飼料廠正大康地公司。正大也因此被看作中國現代化畜牧業的開山鼻祖。

值得一提的是,正大康地取得了深圳市外商投資0001號營業執照,也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此後,正大集團又相繼拿下珠海、汕頭的0001號外商營業執照。

1990年,中央一套熱播的《正大綜藝》紅極一時,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正大集團憑此迅速在國內打開知名度。

之後,正大集團在上海成立了國內第一家肉雞養殖加工一體化企業,也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合資企業——大江股份。

然而自1997年開始,大江股份利潤大幅滑坡,一直處於虧損邊緣。此後在新世紀的開端房地產、零售業方興未艾。對於養殖業,謝氏家族萌生退意。

正如時任大江股份董祕顧德明所言:“在上海,10年前正大投資大江股份是對的,而現在,不能在上海投資養雞、生產飼料了。這方面的投資應當轉向中國的北方了,在上海主要投資領域是房地產和商貿業。”

正大上海從2001年9月開始,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拋售了大江1.7億股(B股),套現1億美金,從第一大股退爲第三大股東。此後,隨着正大撤資,原本作爲中外合資的典範,知名B股之一的大江股份淪爲殼資源,後來最終輾轉退市。

雖然放棄了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權,但正大在中國的投資並未停止。走過40多年,正大已是中國外商投資規模最大、投資領域最多的跨國企業之一,2021年總營業額1800億元。

謝國民看好中國,重倉中國。但作爲家族產業繼承人,也跟隨中國經濟變化調整投資重心。做多中國,讓“0001號外商”走過兩次金融危機的浩劫。起死回生後,又獲得更大的成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索羅斯做空泰銖,正大集團遭遇史無前例的危機。而就在最危急的關頭,謝國民也沒有出售在華資產,反而加大了投資。

當年,他選擇賣掉泰國諸多資產,在上海開設第一家易初蓮花超市。彼時,正大在中國最大的投資項目——上海正大廣場資金鍊告急,但謝國民沒有放棄正大廣場,而是費盡心思爲其續命。

“在那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停,停就是滅亡,我們還要大發展,要保住有競爭力的行業,保住我們的機會和空間。”謝國民後來回憶說。1998年,中國業務爲正大貢獻了救命的160億元收入和5.3億元利潤。

40多年來,從早期的畜牧養殖到中期的卜蜂蓮花超市、正大廣場、正大中心、大陽摩托、生物製藥,再到2010年後參與金融投資,入股科興,謝氏家族開始更多通過資本整合和股權投資實現家族財富的增長。

2012年,正大豪擲727.36億港元從滙豐手中接過中國平安15.57%的股份,成爲中國平安單一最大股東。2015年,正大與好夥伴日本伊藤忠組成的合資公司正大光明,斥803億元入股中信,持有20.61%股份。

2020年12月,中國生物製藥以5.15億美元入股科興中維,獲得了後者約15%的股權。據2021年報顯示,中國生物製藥聯營公司貢獻了136.31億的盈利,這筆收益極有可能來自科興中維貢獻。這也直接助推中國生物製藥的年度利潤提升至146億元的歷史最高位。從第一批入華外商,到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之一,正大一直在享受中國蓬勃的增長紅利。

相比人們熟知的正大雞蛋、正大飼料等,正大集團擁有極爲龐大的業務版圖,是名副其實的隱形鉅艦。

雖然財富雜誌《世界500強》榜單並未納入正大集團,但其840億美金的收入,足可以排到世界第128名。

正大集團立志“做世界的廚房”,實現“從農場到餐桌”全產業鏈經營。

最爲典型的就正大在泰國本土運營的7-11, 其背後也蘊藏着謝氏家族獨特的經營心得。全球來看,本土化運作最成功、利潤最大、成功經驗最不可複製的,要屬泰國711。

在泰國,7-11被稱爲“第二個家”,本國人平均每天要進出7-11兩次。而擁有獨家運營權的正大集團,更是將7-11作爲商業版圖擴張的觸角和根基。

目前泰國共擁有1.3萬間7-11門店,靠着7-11這張巨大的網,從食品、藥品到物流配送,從零售、電信到金融支付,正大可以全面感知商業冷暖。

比如,一旦某種商品在7-11爆賣,正大就直接收購其供應商或自建品牌。7-11的維修處後來成了泰國最大的零售設備公司Retail Link;7-11的配送中心,後來演變爲泰國最大的物流配送公司;泰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TRUE電訊,源於7-11代收話費。

目前,泰國7-11在新開門店前還會增設MG超級充電樁。原因是,正大集團和上汽集團聯合在泰國生產名爵品牌汽車。

在國際市場, 正大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正大被稱爲“改變日本餐桌的企業”。早在1973年起,正大開始向日本出口雞肉。80年代,泰國養殖蝦也被出口到日本。正大爲日本居民提供高性價比的雞肉和蝦,讓各種炸雞炸蝦成了日本餐桌上的常客。

在和阿里體系的合作方面,其實早在2016年11月,螞蟻金服就與正大旗下Ascend Money實現戰略合作,雙方曾試圖聯手打造泰國版“支付寶”。

謝國民早年就與馬雲相識,但當時他認爲馬雲的商業理想簡直是白日做夢。他曾透露,早些年因爲不理解電商盈利模式,因而錯過了投資阿里的機會。 

可以發現,正大集團的經營策略和互聯網有不少相通之處。例如7-11其實就是正大的渠道和流量池,同時也是商業大數據中心。這張網與阿里巴巴的新零售不謀而合。

隨着阿里的崛起,謝國民改變了想法。他甚至視馬雲爲自己的老師,“阿里巴巴僅用了18年,就超過了我們正大集團。”謝國民舉例說,“我們和馬雲的阿里巴巴合作賣飼料,他教會村民們上網購買,這就是創新。”

馬雲曾經不止一次地表態,阿里要做102年的企業。因爲“阿里巴巴成立於1999年,102年剛好跨過19世紀,20世紀和21世紀。”

而正大集團成立於1921年,今年正好102歲。

或許是在正大集團身上洞察了百年企業的經營之道,或許是對這份長期經營、跨週期繁榮的期待,或許是在農業項目方面雙方有很多可以交流和共同謀劃的地方,馬雲和謝國民近期頻繁互動,也吸引了外界關注的目光。

兩位首富或許已經有了還不能示人的商業遠景,但正大股份不久之前的折戟,仍然意味着,即便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最成功的本土企業家,和最成功的外資企業家聯手,想要改變農業這個中國最古老最傳統的行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