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王 春

□ 本報通訊員 潘穎佼

“今天工作順利嗎?”

“今天的風向可以,打撈比較順利。”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在回訪一起太湖漊港內非法捕撈案件時,退捕漁民吳某主動介紹起自己的新工作:“憑藉原來的開漁船技術,依舊是這片水域,現在每天做着打撈藍藻的工作,不僅讓我有了穩定的收入,還感受到了保護太湖漊港的責任。”

原來,隨着長江禁漁十年政策的落地,位於長江下游的太湖漊港流域開啓全面禁捕。吳某等當地一部分漁民因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選擇鋌而走險——使用捕蝦地籠、劇毒農藥等工具,非法捕撈太湖野生魚蝦。

經查,吳某等6人的非法捕撈方式,導致水域中各類漁業資源受損及死亡,未死亡的產生生物生理毒性及畸性,直接影響生物種羣繁衍,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太湖流域生態環境。漁業資源直接損失超1.8萬元,生態修復所需金額達6萬元。這對於“失業後”本不富裕的吳某等人,無疑雪上加霜。

吳興區檢察院在瞭解情況後,在依法提起訴訟基礎上,探索多元賠償方式,引入實物代償、家屬代償等方式促成吳某等人履行公益訴訟生態損害賠償,並協同政府、自然資源等部門對吳某等人加強法治教育,並開展法治宣傳,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治效果。

針對太湖漊港內屢禁不絕的非法捕撈案件,檢察機關多次邀請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利等部門代表針對漊港生態修復等專業性問題參與公開聽證,提出增殖放流等生態修復補償措施。

吳興區檢察院相繼在太湖漊港的羅漊水閘設立“南太湖水生態修復增殖放流點”;設立全市首個生態環境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生態檢察聽證會場館,實現太湖水生態專業長效的司法保護。

守護太湖漊港的生態環境是底線,而妥善解決漊港漁民安身立命的生計,也是確保漊港健康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吳興區檢察院助力做好案件“後半篇文章”,積極爲解決太湖漁民上岸再就業問題貢獻檢察智慧,會同行政機關溝通協調,爲退捕漁民提供專業化技能培訓、就業諮詢指導等公益服務。

據瞭解,目前,吳興區檢察院已與湖州某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合作開展退捕漁民再就業免費培訓17次,培訓退捕漁民183人,其中已靈活就業95人、單位就業47人、自主創業41人。

這只是吳興區檢察以公益之名守護太湖南岸溼地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千年太湖漊港的一個縮影。

太湖漊港共涉及19條不同類型的漊港,其中吳興區有15條漊港,是太湖流域漊港系統發端最早和唯一完整留存的地區。近年來,吳興區檢察機關依法能動履職,聯合區人大、政協開展“護航太湖漊港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

“你摸摸這油菜葉子,長得多好,收完這一批,開春可以接着種水稻。”前不久,太湖漊港流域塘甸村的種糧大戶老張高興地告訴檢察官。眼前的這一大片綠油油的油菜田,曾經是建築垃圾堆放地。

萬畝良田因漊生,太湖漊港區域內的上萬畝基本農田是吳興區農業產業示範引領地,而漊港圩田特有的“細粉土”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2022年3月,吳興區檢察院從一起涉嫌非法佔用農用地刑事案件中,發現農用地種植條件重點損毀線索。經查,原承包農田開設農場的王某等人爲獲取非法利益,竟同意他人將建築泥土傾倒在農場內,導致農用地的耕作層被嚴重破壞,原有種植條件重度損毀。

“這種傾倒行爲導致耕地資源一直處於受損害狀態,嚴重侵害了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發現問題後,吳興區檢察院依法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對受損土地耕作層破壞、原有種植條件重度損毀的違法情況及時予以處置,儘快制定土地復墾方案,並加強巡查排查,保障土地資源安全。收到檢察建議後,相關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現涉案地塊的耕地種植條件已經全面恢復,同時出租給種糧大戶,開展農業生產。

“基本農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農業農村最寶貴的資源,也是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吳興區檢察院副檢察長朱贇說。

據介紹,吳興區檢察院以“漊港國土專項整治”帶動漊港產業、生態、文化全面振興,已實現對漊港內永久基本農田的定點定時定位監管,摸排出漊港內國土損害線索80餘條、成案7件,發出檢察建議7份,督促恢復治理永久基本農田514.963畝。

此外,在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公益訴訟專項監督行動中,吳興區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組對轄區內521株古樹名木保護狀況進行了實地走訪,爲漊港內45株古樹名木建檔立冊,對發現的一株有600多年樹齡古銀杏樹根四周被水泥硬化的情況,向屬地街道辦事處制發檢察建議,推動保護措施落實,有力保障每一棵古樹名木都能健康生長、自由呼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