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刷到了一段鋼琴視頻。

隆重介紹一下,裏面彈琴的這個人是我“未曾蒙面的朋友的朋友”。


他就是2021年肖邦國際鋼琴大賽冠軍,劉曉禹。

我的那個未曾蒙面的朋友,就是同樣拿過肖賽冠軍,但已經塌房的雲迪。

還沒有見你就進去了

不過劉曉禹是真的厲害。

11歲多次獲得加拿大鋼琴比賽頭獎,14歲,他與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克利夫蘭管絃樂隊合奏,15歲,拿到加拿大OSM鋼琴比賽冠軍......

被譽爲是新世紀的肖邦。


更匪夷所思的是他的父母。

可以對比對比別人家的孩子。

鋼琴家郞朗的父親是一位軍人,他絲毫不相信什麼勞逸結合的教育理論,教育孩子向來十分鐵腕。

郎國任曾爲郎朗列了一張作息時刻表,早晨5點45分起牀,除了正常上學的時間,每天要練六個小時琴。

每天練琴超過凌晨12點也是常有的事兒。


而劉曉禹8歲纔開始學琴,買的是電子琴,正式彈鋼琴已經是10歲之後的事了。

小孩坐不住,經常跑去踢球、打遊戲,每天只彈15分鐘,父母也不管他,就這麼瞎彈。

到這裏兩個孩子都屬於天賦秉異。


但是之後,郎朗拜名師上名校,寒暑苦練。

郎國任曾對郎朗喊道:

“人人都會知道你沒考進音樂學院,人人都會知道你的老師不要你了。你真是沒臉活了,我也沒臉活了。”


而劉曉禹的父母幾乎從來沒有出現在報道上過。

沒有給過他任何直接幫助和要求。

練習的動力就是他自己發現《貓和老鼠》裏的配樂是匈牙利狂想曲。

後來彈肖邦,也只是覺得肖邦這個人的經歷很有意思。


也沒有送他上什麼頂尖音樂學院,讀的是蒙特利爾大學音樂系。

但是他也沒好好學,下棋、游泳、踢球這些少年時代的愛好纔是大學裏做的最多的。


到了暑假,回北京找爺爺奶奶,父母更不管了。

白天滑冰打乒乓球,晚上通宵打麻將,打牌,完全進去北京人的休閒模式。

結果就是這麼一位非典型琴童,拿到了肖邦大賽冠軍。


當然也不是說郎朗這種規規矩矩的冠軍含金量就不高。

我就記得獲獎那天全網教育博主的標題都是:

劉曉禹,佛系父母的一場罕見勝利。

確實,現在我們誰還見過這樣的父母啊。

1歲徒步暴走,2歲攀登南京紫金山,3歲在雪地裏裸跑。


4歲識千字,9歲參加高考,10歲再戰高考。


這纔是更熟悉的養兒攻略。

就是過生日,現在都流行把課本插在生日蛋糕上。


父母整活不要緊,孩子的壓力是真的山大。

西安的一名9歲女孩,就因爲無法按時完成作業,從15樓跳下。

她在遺書中寫道:“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爲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這也是我今天想要給大家介紹這位朋友的目的。

現在的家長們猶豫在“圈養”和“放養”的岔路口。

有時候特別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又覺得太放縱,孩子容易跑偏。

而且現實也不允許孩子放鬆,學習什麼的都不說了,小時候沒有學興趣班,長大了一無所長,又會反過來責怪家長......

但其實也不用那麼糾結,就想想爲什麼,很多小時候斥巨資學特長的孩子,長大後再也沒有特長了?

很簡單,就是因爲他們沒有真正喜歡過。

把學特長當成做任務,誰會願意呢?

我們不缺天才兒童,是有人把天才變成了人才。

就像劉曉禹說的,彈琴一旦變成了工作,感覺就會喪失對它的靈感。

孩子不能什麼都不學,但也要想想,平時的安排是符合孩子的潛能發展,還是爲了家長面子。


能否幫助她成長爲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完善的人。

不是隻有喫苦才能成才,找到自己的興趣,“玩”也能玩出名堂。

不可否認,有些孩子確實要加一把勁才能定型。

孩子適合怎樣的教育,父母給孩子選擇怎樣的教育。

這對於每個家庭來說情況都不一樣,很難簡單套用一個標準去評判。

說實話,做家長是挺矛盾的,但有一點我們父母也都是共通的:

不求出人頭地,但誰也不想養出來一個機器,指給他啥他做啥。

那從劉曉禹的故事來看,做到最基本的這一點並沒有那麼難。

一個沒有打壓的寬鬆的環境,自然就能長出好奇心,還能長出其他品質。

“讓孩子從小就習慣自己動腦子找答案。”

然後父母稍加引導便能把品質變成現實的能力。

比如谷愛凌,再比如驚動英國女王的網球選手拉杜卡努。

“奇葩說冠軍”詹青雲也是,喜歡看書,媽媽就給她買各種各樣的書,潛移默化的對閱讀的內容進行把關。

而且說到《奇葩說》,有一期的一句話說的就很好。

所謂完美的孩子,不過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儘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式是絕對正確、完美的。

我們也不必一定當什麼完美的父母,只需要放手讓孩子堅持熱愛保持學習。

到最後能努力過好自己生活的人,在人生中都不會有什麼困難的問題。

-完-

圖片及資料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