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王巖    每經編輯 孫磊    

裁員、倒閉、市值暴跌,這是2022年末自動駕駛行業的三個“熱詞”,進入2023年後,這種情況似乎仍在延續。

據外媒報道,近日,美國科技巨頭谷歌母公司字母表(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正啓動裁員計劃。該公司並未透露具體的裁員規模,但裁員範圍十分廣泛。據該公司前員工透露,這次裁員波及多個部門,包括感知系統技術人員、軟件工程師、車隊維護人員等。

報道還稱,Waymo正計劃終止其卡車運輸項目Waymo Via。不過目前Waymo方面否認了關閉Waymo Via的說法,稱其仍然致力於擴大其貨運運輸規模。

事實上,大規模裁員的自動駕駛企業並非只有Waymo。去年底,有消息稱,自動駕駛頭部公司小馬智行裁員,員工數量減半。不過,小馬智行方面回應稱,小馬智行裁員50%或員工數量減半的消息不實,目前小馬智行在進行業務架構調整,屬於人員正常流動。公司財務狀況目前良好,業務運轉正常。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風險資本縮水,後續融資困難。無人駕駛項目沒有盈利能力,依靠VC(風險投資)生存,在VC退潮的情形下,不得不裁員渡過難關。”

“在下坡路上狂奔”

“進了私企就已經做好不穩定的心理準備了,只是沒想到裁員離自己這麼近。”當聽到Waymo的裁員消息,小馬智行某分公司的軟件開發工程師耿浩(化名)同樣感到十分唏噓,而此時距離他離開小馬智行已有兩個月的時間。

耿浩是一所名牌大學的應屆研究生,他原本對第一份工作十分滿意。“它(小馬智行)畢竟是國內L4技術數一數二的公司,當然他們給的薪資也十分有競爭力。”耿浩當時認爲,這兩年自動駕駛領域受到資本的大力追捧,未來十分可期。

然而,當耿浩滿懷信心地準備在工作中大展拳腳時,卻突然收到了公司裁員的消息,此時耿浩進入公司纔剛剛四個月的時間。

這次裁員來的十分突然,對於具體的裁員情況,耿浩對記者說:“之前沒聽到什麼風聲,被通知裁員後,我們組不到一百人,被裁了大概10%,而分公司其他組大概都在10%~20%。而且裁的最多的人是應屆生。”

這樣的故事在去年多次上演。對此,美國數據分析公司Crunchbase直言,目前自動駕駛獨角獸公司們全都在下坡路上一路狂奔。不僅如此,股價和市值方面的變化也能反應出這股“寒潮”的兇猛。

例如,英特爾旗下的Mobileye在年初提交IPO申請後,在年末時估值跌去三分之二。對此,天使投資人、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表示:“當前,自動駕駛汽車行業存在覈心技術不成熟、商業化落地難、法律法規不健全等突出問題,隨着資本熱潮的褪去,行業進入寒冬,公司估值大幅縮水,企業紛紛裁員。目前,自動駕駛行業進入下半場競爭階段,從技術競爭轉向生態的競爭,缺乏生態體系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將會加速退出市場。”

“仍卡在最難的1%”

對於Waymo此次裁員原因,據外媒透露,某位來自Waymo員工曾經表示,爲了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每年投入經費超過10億美元。如此大的投入短期內無法回本,更別談盈利。儘管目前該公司尚未公佈過財務狀況,但從其母公司Alphabet三季度財報來看,相較2021年,該公司的利潤下滑了27%,其中虧損最嚴重的業務是谷歌雲計算和其他業務,而Waymo就包含在這一部分業務中。

前谷歌無人車項目CEO約翰·克拉夫西奇曾表示,谷歌無人車技術已經接近於“走進大衆生活”,暗示Waymo將很快開啓商業化。但事實顯示,谷歌還是低估了商業化難度。正如業內點評,自動駕駛走完了99%的場景,最難的卻是那1%。

“無人駕駛技術遲遲不能落地,技術進展不能達到社會和輿論對無人駕駛期望值。無人駕駛技術被卡在L3級以內遲遲不能突破,整個產業目前仍然處於L2輔助駕駛萌芽狀態,春天遠遠沒有到來。”張孝榮談到。

據瞭解,高級別自動駕駛的研發需要鉅額資金投入,但在短時間內很難給予投資者更大回報。目前,行業頭部L4級自動駕駛公司仍無法將大規模商業化提上日程,而接二連三的裁員、離職、破產的消息也顯示想要獲得盈利更是難上加難。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高級別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普遍面臨政策、法規等限制。此外,明確牌照要求、路權歸屬、事故責任劃分、保險政策等實質性問題暫未得到有效推進,商業化落地缺乏前提條件,這使得L4級自動駕駛在商業化進程上的前景變得不甚明朗。

資本和市場的冷落已經實實在在地體現在數據中。2022年自動駕駛領域融資規模也出現了斷崖式下降,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投資事件發生了128起,累計披露融資金額近200億元。相較於2021年國內自動駕駛行業共發生144起投融資事件,融資規模的932億元,2022年融資規模縮水近五分之四。

“攀登珠峯,沿途下蛋”

行業遇冷下,耿浩告訴記者,其下一份工作可能會去從事L2級自動駕駛研發的公司工作。“資本現在不太看好研發L4(級自動駕駛)的公司。”耿浩說。

耿浩的想法正反映了這段時間自動駕駛企業面對融資受阻、生存艱難的現狀做出的選擇。L4級自動駕駛企業,基本處於虧損狀態,自身難以造血,當融資受阻,生存也就成了問題。因此,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越來越多的自動駕駛公司開始轉型做L2+級自動駕駛供應商,通過爲車企提供可量產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來尋求生存空間。

福特在其發佈的第三季度報告中表示,該公司決定將資源轉移到L2+和L3級智能駕駛的開發,而非可應用於Robotaxi的自動駕駛汽車技術。

無獨有偶,市面上許多主攻L4級自動駕駛的公司,也開始佈局商業化的L2級自動駕駛。在國內市場,大多數自動駕駛公司開啓“攀登珠峯,沿途下蛋”的模式,即同時發展L2級、L4級自動駕駛技術。

例如,輕舟智航在專注Robobus領域以外推出了面向主機廠的前裝量產解決方案;以Robotaxi起家的文遠知行將聯合博世開展應用於乘用車的L2~L3級自動駕駛軟件的開發;小馬智行同時佈局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自動駕駛卡車,以及乘用車輔助駕駛業務三大前臺業務板塊。

不過,目前作爲自動駕駛客戶羣的全球主流汽車品牌只有100多個,“僧多粥少”讓競爭變得更爲激烈。同時,車企並非完全信任自動駕駛企業提供的可量產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更是在2021年6月30日提出過“靈魂論”,其認爲避免成爲軀體,拒絕將上汽集團的“靈魂”交給單一一家提供整車解決方案的企業。而這也反映了大多數汽車品牌最大的顧慮——自動駕駛的主導權。

在此背景下,有的車企選擇“兩條腿走路”。例如,長城在選擇百度Apollo的量產方案時,旗下歐拉品牌閃電貓也搭載了來自毫末智行的HPilot 2.0系統。長城汽車是目前毫末智行最大的控股股東。

“自動駕駛是場馬拉松”

不過,去年對自動駕駛行業來說並非全是壞消息,地方政府的重磅產業政策和重大產業項目,爲自動駕駛行業添了“一把火”。

2022年7月份,深圳市出臺《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並公佈相關的立法計劃,對於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的定義、權責都進行了仔細的劃分和詳盡解釋,填補了目前國內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汽車運行方面的法律空白。

隨後,重慶、武漢、長沙、北京等地先後發佈了自動駕駛的產業政策,雲南、四川、江蘇、湖北等地也先後推出了自動駕駛相關的重大產業項目和試點。

2022年11月2日,工信部、公安部就《關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公開徵求意見。這意味着自動駕駛行業將進入商業化試點的新階段。

小馬智行副總裁、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張寧在MEET智能未來大會上,曾這樣預測自動駕駛的未來:“做無人駕駛、做硬核科技,是需要有戰略定力的一件事。它是需要馬拉松賽跑式的耕耘,最終才能取得收穫。”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