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網上買了三次枇杷幹,每次發來的貨都不對,都不是枇杷。”家住南開區的王阿姨日前抱怨道。記者採訪中瞭解到,春節消費熱潮過後,各種網購食品的問題頻發,而因爲口味區別和鑑別難等問題,售後維權也成爲難題。

今年六十多歲的王阿姨,自從學會網購以後,經常從網上下單買東西。前不久的一次購物經歷,卻讓王阿姨倍感無奈。因爲嗓子不舒服,王阿姨日前在網上下單買了兩袋“枇杷陳皮幹”,“到家後一看,根本不是枇杷,只是陳皮,細看配料表,才發現在比較靠後的位置有枇杷汁。”王阿姨覺得是自己沒看清,雖然被文字遊戲套路了一下,也並沒有怪商家,就又換了一個賣家,下單了兩袋銷量不錯的“枇杷幹”。讓王阿姨沒想到的是,到家的枇杷幹根本不是枇杷,而是一種梅子類的蜜餞,王阿姨找到客服,對方說發錯了,隨後王阿姨又下了一單,結果收到的依舊是之前的那種蜜餞。

雖然被糊弄了,但考慮到商品價格只有幾十元,而且自己也不會操作售後流程,王阿姨放棄了維權。直到孩子聽到這情況後,才教王阿姨找到客服並說明情況。“後來客服說看商家這個商品評論裏,的確出現了一些同樣的問題,所以對商家進行了處理,把該商品下架了,但是我看這個店裏同樣的商品鏈接有很多,就是標題和圖片不同,東西都是一樣的,商家還在照樣賣這種假貨。”王阿姨說道。

河西區的郭先生,這幾天也遇到了網購食品貨不對板的問題。愛喫鰻魚的郭先生在電商平臺買了幾條“蒲燒鰻魚”,他說:“以前買蒲燒鰻魚,一條都要幾十元,前幾天看到網上直播有活動,8條才60多元,覺得很划算才下的單。”收到貨後,他趕緊烤了一條,結果發現哪裏不對:這魚比以前買的鰻魚要大,且肉很厚,還有肉絲的口感。後來拿包裝一看,寫的是“蒲燒鯤鰻”,網上一查才知道和鰻魚根本不是一種魚。記者隨後也在電商平臺搜索瞭解到,一些低價的“蒲燒鰻魚”在評論中的確出現了買家曬出的鯤鰻圖片,但是在商品介紹里根本沒有提及。另外,平臺上其他一些售賣“蒲燒鰻魚”的商家,還在商品首圖中明確標註“不是鯤鰻”,也說明了有以低價鯤鰻冒充高價鰻魚的情況。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身邊不少消費者都遇到過網購食品踩雷的情況。如看似純天然,但拿到手後發現添加劑較多;或是水果宣傳品質又大又好,買到家的卻是又小又孬。本市一位電商平臺業內人士對此坦言,網上售賣的食品,大多價值不高,所以一旦消費者遇到問題,覺得退換麻煩,大多就算了。而且食品還因消費者口味的問題,以及鑑定困難等因素,維權往往較難。所以也建議消費者在網上買食品時,多比較同類商家,多參考消費者評論,不要一味追求低價格,同時遇到問題的時候留好憑證,以便維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