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首場新聞發佈會。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解讀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並介紹今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這是中央連續出臺的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操作手冊”

守底線、促振興、強保障

唐仁健介紹,過去一年,“三農”壓艙石得到夯實,爲穩定經濟社會大局提供了基礎支撐。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鄉村振興主題,注重長短結合,突出“短實新”特點,聚焦狠抓落實,突出工作部署指導性、政策舉措針對性,既是明確全年工作重點的“任務清單”,也是指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操作手冊”。

文件共包括9個部分33條,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爲守底線、促振興、強保障。守底線就是堅決守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促振興就是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紮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強保障就是加強組織領導。強調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農業強國建設

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標一致

對於農業強國的建設,唐仁健表示,農業強國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生產力發展,也包括生產關係變革;既包括農業全面升級,也包括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一方面,要具備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徵,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另一方面,要基於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建設動力

要真刀真槍地幹 真金白銀地投

農業強國建設的動力來自哪裏?唐仁健表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真刀真槍地幹,需要真金白銀地投,要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從投入、人才、體制機制保障等方面進行強調部署。“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他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脈相承,目標一致、過程統一。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做好政策體系和工作體系銜接,重心不變、主題不換、頻道不調,保持工作連續性。

在統籌規劃方面,要抓緊研究制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並做好整體謀劃和系統安排,明確路線圖施工圖,紮實有力推進,也不能完全另搞一套,要同現有規劃既銜接又創新。還要把工作着力點放到解決當地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上,落到一件件具體民生實事,甚至包括一些關鍵小事上,久久爲功,讓農民羣衆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注

穩住“糧袋子”: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

保供和增收是三農工作的兩個永恆主題,糧食安全是首要任務,農民增收是中心任務。唐仁健表示,兩個任務都很重要,在實踐上要處理好兩者的關係,統籌兼顧好。

唐仁健介紹,去年,面對疫情災情交織疊加、國際糧價劇烈波動、農資價格高企等多重衝擊的嚴峻形勢,我國糧食生產再奪豐收,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好、更牢,爲穩預期、穩物價、穩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也要看到,國內龐大的人口基數疊加,消費不斷升級,糧食需求仍在剛性增長,全球農產品貿易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強,端牢飯碗的壓力越來越大。下一步必須多措並舉、綜合發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在目標上,重點是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面積要穩住,這是糧食生產的基礎。要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實施大豆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開展噸糧田創建,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同時加力擴種大豆油料,紮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支持東北、黃淮海地區開展糧豆輪作,穩步開發利用鹽鹼地種植大豆。在產能提升方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明確,要抓緊啓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集中必要資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動糧食產能早日邁上新臺階,“通常我們是一千億斤一個臺階,就意味着到1.4萬億斤以上。”唐仁健介紹說,還要樹立大食物觀,分領域制定方案,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豐富食物品種來源。

在措施上,重點強化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物質基礎。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完成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務,抓緊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實施方案,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要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並用現代化農業設施來更好保障糧食安全,強化科技裝備支撐,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聚焦提高單產,逐個品種拿出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集成組裝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

在政策上,重點是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繼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合理確定稻穀最低收購價,穩定稻穀補貼,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提高大豆補貼力度,推動擴大大豆政策性收儲和市場化收購,逐步擴大稻穀、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同時還要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規模。今年要繼續把經國務院同意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下達各省(區、市),分品種壓實種植面積。嚴格省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覈,以責任落實推動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

鼓起“錢袋子”:創造條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中央農辦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介紹,我國農民收入已經持續較快增長,2019年提前一年實現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大臺階,達到了2013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同時也要看到,當前農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增收動能有所減弱。

“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要拿出長短結合、務實管用的硬措施,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對此,今年一號文件作出了部署安排,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吳宏耀說。

2022年工資性收入佔農民收入的41.96%,是農民增收貢獻的大頭。在穩定就業增加方面,將強化各項穩崗紓困政策落實,提高就業技能,增加就業崗位,創造就業機會,穩定農民工就業。“目前,我們調查超過四分之三的農民工在省域內就業,超過一半在縣域內就業,要順應這種趨勢,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他說。

家庭經營淨收入佔農民收入的34.63%,其中六成多來自農業經營收入。在經營增效提升方面,將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通過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託管等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實現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

財產淨收入佔農民收入的2.53%,還有很大潛力和空間可以挖掘。在財產收入挖潛方面,將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紮實搞好確權,穩步推進賦權,有序實現活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創造條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讓農民更多分享改革紅利。

轉移淨收入佔農民收入的20.88%,是農民特別是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轉移收入拓展方面,將繼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穩步增加對農民的補助補貼,築牢社會安全底網,讓農民羣衆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此前,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到了增加脫貧羣衆收入。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表示,要把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作爲主攻方向,聚焦產業就業,着力用發展的辦法,不斷縮小收入差距、發展差距,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羣衆內生髮展動力。用好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幫助脫貧地區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產業發展短板。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

本組文/本報記者  董鑫

統籌/劉曉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