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薛瑾 黃一靈

近年來,養老市場展現出巨大增長潛力,險企正加速從多角度切入養老產業。一方面,養老社區頻繁落地,以此促進與保險主業的協同;另一方面,居家養老正成爲越來越多險企發力探索的新領域。

業內人士認爲,險企有必要通過探索優化資源整合等方式,滿足更多老年人的多層次養老需求。

養老社區持續擴容

日前,中國平安旗下康養品牌“平安臻頤年”在滬落子“頤年城”養老社區。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大型險企養老社區擴容正呈加速之勢。信達證券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市場上已有13家保險機構投資近60個養老社區項目,佈局全國20多個省市。

開年以來,險企亦動作頻頻。例如,太平人壽三亞“海棠人家”開業;中國太保旗下養老社區太保家園在滬的第三個項目落地上海靜安;泰康人壽出資逾千萬元投資北京燕園養老社區項目等。

從現有的養老社區項目來看,險企投資模式有較大差異,總體來看有重資產、輕資產、輕重資產結合三種模式。重資產模式一般是自建社區,早期進入養老社區領域的大型險企大多采取重資產模式。輕資產模式一般是與第三方簽約合作或股權投資養老機構,中小險企大多采取輕資產或輕重資產結合模式。

模式不同,養老社區的定位也不同,重資產項目多爲高端養老社區,其准入門檻也較高,需達到的保費規模在百萬元以上;而輕資產模式下的養老社區門檻則較低,保費門檻通常在幾十萬元左右。

仍在探索階段

記者瞭解到,目前對接養老社區的保險產品,多爲年金險和終身壽險。近年來,多家保險公司紛紛通過承諾養老社區入住資格和對接社區養老服務,來促進相關保單銷售。

在需求端,養老社區的關注度也在升溫。“這幾年,在給客戶做養老金方案時,很多朋友都跟我表達了將來想住養老社區的意願。”一位保險經紀人介紹,買養老年金險,部分客戶會優先考慮帶養老社區服務的產品。

業內人士透露,對於養老社區這一模式,保險行業在“摸着石頭過河”。養老社區實際能容納的人數、最終真正行權享受服務的人數測算難度大,有一定的超額銷售風險。此外,購買保險產品只是獲得養老社區入住資格,也就是說相當於入場券,而入住之後的各項服務都是需要付費的,價格都不便宜,有的人可能等到入住才發現自己負擔不起。

也有險企相關負責人坦言,參與養老服務業屬於跨界進入全新領域。特別是在初期,缺乏大批的專業人才以及專業的運營、服務和管理經驗,只能在探索中前進。

日前,銀保監會發文,對險企開展養老社區業務劃定門檻和負面清單,首次在淨資產、綜合償付充足率、公司治理評估結果等方面對“保險+養老社區業務”提出監管要求,規範行業發展。業內人士預計,險企佈局養老社區將呈現理性化趨勢。

發力佈局居家養老

業內人士認爲,在養老社區多對接高淨值人羣的背景下,險企有必要通過探索優化資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找到更加合理的盈利模式,向中低收入羣體延伸,滿足老年人的多層次養老需求。

在佈局養老社區的同時,也有險企將養老服務延伸至居家養老領域。如中國人壽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公司正加快構建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三位一體的多層次發展模式。中國平安已打造“保險+健康管理”“保險+居家養老”“保險+高端養老”三大“保險+”服務。截至2022年9月末,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全國32個城市。

中信建投研報顯示,據相關測算,養老社區單體項目基本回報率在3%以上,通過“精耕細作”或可進一步提升至4%左右。考慮養老社區爲保險主業帶來的新業務價值(NBV),保險資金的綜合投資收益可以覆蓋資金成本。而居家養老的盈利能力或更強,海通證券此前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多種養老模式調研後測算,從盈利能力、可複製性、市場空間等方面來看,居家養老均優於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

平安壽險居家養老事業部總經理李鬥表示,居家養老領域是一片亟待開拓的藍海,目前來看,我國居家養老市場遠未打開。保險同業參與居家養老既有直投模式,即通過設立養老產業投資基金,投資入股相應養老護理服務機構,也有利用自身醫療服務資源,提供一站式居家養老服務的。整體而言,國內在這一領域成熟經驗較少,行業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

在專家看來,險企在康養服務方面具有特有價值,未來可進一步將金融、健康、醫療資源打通,發揮資源整合能力和持續運營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