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在官網發佈《2022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15.19萬件,解決91.58萬件,解決率79.5%,爲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3.78億元。

其中一些培訓機構在公考、考研課程中宣傳“不過退費”,並與消費者簽訂相關協議,但後續不履行退費承諾的問題被點名。

以中消協公佈的案例爲例,2022年9月12日,消費者王先生向黑龍江省大慶市讓胡路區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以下簡稱“讓胡路區消保中心”)投訴稱,其在大慶市某教培機構支付39800元購買相關培訓服務,合同約定考不過全額退款,後消費者未通過考試,向培訓機構申請退款,但遲遲收不到退款。接到投訴後,讓胡路區消保中心多次與該培訓機構聯繫協調,並約談了當地分支機構的相關負責人,最終促使經營者履行了退款承諾。

根據黑貓大數據中心數據,截至2月15日,黑貓投訴平臺上關於教育機構“不過退費”協議退費難的投訴量超過76000件。有用戶反饋,與中公教育簽署了教師“不過退費”協議,考不過退九成學費,但後續的退費卻極其困難,機構屢次承諾退款日期但均未履行,惡意拖延處理。

對此,中消協建議建議相關監管部門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新技術加強對在線培訓機構的監管,特別是要加大對培訓機構編造虛假包就業承諾或虛假“不過包退”承諾等不良營銷手段的查處力度。消費者也要多方渠道瞭解相關培訓機構的口碑,認真閱讀和清晰瞭解收費標準、違約責任等合同條款,拒絕簽訂不公平、不合理的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