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傳言稱,國內汽車生產資質已經不允許銷售,只能註銷,如同蔚來江淮一般的代工模式將不再被批准,以後國內將不會再有新造車公司。

在昨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交流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車產能在中國目前階段不存在過剩,產能建設需要一定週期,要考慮明年後年以及未來的發展,“關於利用產能過剩來控制准入,更是南轅北轍。”

苗圩表示,對於已經有生產資質的新能源企業,是否新增產能要看產能利用率。對於從沒造過車又想要造車的新勢力,汽車行業可以借鑑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註冊制改革,從審批逐步過渡到註冊,不能最後把造車准入資質變成股市的 “ 殼 ”。

“真正要控制的是燃油車的產能過剩,怎樣把過剩的燃油車產能轉化成新能源車,把它利用好、處理好纔是主要的問題。2022年我國汽車產量約爲27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爲25.6%,今年預估將突破30%,規模約爲900萬輛。如果按照80%的產能利用率計算,今年新能源汽車應該有1120萬輛的產能才能滿足需求。”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車企業多達上百家,最後集中到幾家頭部企業,但也不斷地有要新上的產能。

苗圩認爲,有些地區可能產能過剩了,有些企業的產能也是過剩的,想要平均達到80%的產能利用率,也不是各個企業齊步走。2016年以來,新建的蘇州前途、淮安的敏安等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都低於5%,而賽麟、拜騰、漢騰等新能源汽車項目基本已經倒下。

“一些地方政府確實越過了政府的邊界,急於去招商引資,特別是招新能源汽車的新項目,這裏面有的做得很成功的,但也出現了很多浪費,最後把自己都陷進去。有的地方政府過於迫切了,有的是土地不要錢,甚至有的代建廠房代買機器設備,這不是地方政府應該做的事情。還有的地方政府財政出錢,吸引社會資本建立了產業投資基金,這是一個很好的用財政風險投資的方式,但是地方政府不能作爲第一大股東,因爲不懂汽車,也不會管理汽車,無非就是手裏有點錢。如果要做風險投資,最好也不要做領投而做跟投,這樣就可以規避風險。”苗圩表示。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也在現場建議放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准入,他認爲資質放開後會有更多的投資者進入,這會縮短整個行業的試錯過程,有利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對此相關部門不應該過多幹預。陳清泰認爲,資質放開後會經歷蜂擁而入、大浪淘沙的階段,推動電動車市場集中度上升,在這一過程中會有若干企業脫穎而出,相關部門只要把控住幾個關鍵的標準,就不會出現太多問題。 

國家信息中心此前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現有的地方政府官員晉升機制下,GDP仍是重要的政績考覈指標。而汽車是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汽車生產不僅能直接創造GDP,拉動地方經濟增長,而且稅收貢獻大,吸納就業多,還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生產,具有較強的外溢效應。因此,地方政府有較強的動力去扶持本地區汽車產業的發展,通過直接提供財政補貼,或者提供土地、銀行信貸、稅收、能源等優惠政策,吸引汽車企業入駐,鼓勵汽車投資,助推汽車產能不斷增加,但也造成有些地區不切實際,盲目投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