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據新華社2月18日報道,我國首個生態核電示範項目廣東太平嶺核電站預計2025年投產發電。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最爲活躍的地區之一,也是電力負荷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太平嶺核電項目投產後,每年新增供電約佔大灣區目前用電量的7%,能夠有效支撐大灣區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作爲我國生態核電示範項目,核電站選址、設計、建設、運營和退役全週期,會考慮縮減環境影響和資源佔用,在施工和建造過程中更加註重生態保護。這不僅能夠降低核電全生命週期的環境損害,兼顧經濟與環境效益,也有利於降低公衆對於核電的牴觸情緒,減少核電發展的障礙。

“對位”粵港澳大灣區

太平嶺核電站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春節以來,廣東太平嶺核電項目搶抓春季施工“黃金期”,項目建設加力提速,現在已進入設備安裝高峯階段,預計2025年投產發電。

建成投產後,這裏每年供電500多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原煤消耗約1512萬噸,每年減少向環境排放二氧化碳約4160萬噸,環保效益相當造林近11.3萬公頃,創造綠色GDP 200多億元,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比較發達,用電需求大,火電項目較少,用電以清潔能源爲主。清潔能源中,風電光伏佔用土地較大,而廣東大片平整土地少、用地緊張,核電是比較好的選擇。廣東有發展核電的基礎,太平嶺核電的建成有利於保障粵港澳大灣區的用電需求,減少火電的使用和建設。”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根據北極星電力網盤點的2022年各地核電發電量情況,廣東省以1148.6億千瓦時排名第一,同時,廣東也是2022年發電量排名第二的省份,僅次於內蒙古,核電約佔全省總髮電量的18.8%。

而從全國來看,2022年我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爲4177.86億千瓦時,僅廣東一省的核電發電量就超過全國核電發電量的1/4。

作爲核電第一大省,廣東省擁有我國第一座大型商業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此外還有嶺澳、台山、陽江等多個核電站,不僅滿足省內使用,而且還是供港的主力,大亞灣核電站每年輸送到香港的電量佔香港總用電量的1/4。

生態核電概念落地

相比於大亞灣核電站,即將投產發電的太平嶺有哪些不同?首先是技術層面,大亞灣是我國第一座引進外資、設備和技術建設的大型核電站,而太平嶺項目採用的則是我國自研的“華龍一號”技術。

“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具備安全性高、技術成熟可靠、產業配套能力強、經濟性好等優勢,目前設備國產化率近90%。據瞭解,在安全方面,“華龍一號”採用世界最高安全要求和最新技術標準,創新性採用“能動加非能動”的安全設計理念,設置了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滿足我國和國際最新核安全法規標準的要求,在安全、技術和經濟指標上達到或超過了國際三代核電用戶需求。

林伯強認爲,“事實上,核電的安全性和清潔性比風電光伏、火力發電都要好,是推動綠色發展至關重要的未來技術。目前國內的核電項目未出現過重大事故,核電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太平嶺核電使用的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技術,在運行一段時間後我們便能驗證其安全性”。

除此之外,太平嶺還創造了一項全國第一——該項目是我國首個生態核電示範項目。近年來,隨着我國核電技術日趨安全、清潔、高效,生態核電的概念應運而生。

核電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共生、互生和再生的“三生論”關係,是生態核電的基礎理論,要求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爲前提,建立可持續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一方面,通過技術、設施優化和改造,使核電站對周邊環境影響降到最小;另一方面,通過合理的設計佈局,使核電站在建設的同時,能夠讓周邊自然環境儘可能保持原有形態。

“建設核電站的工程中,涉及到用地、排水等方面,生態核電強調在施工和建造過程中更加註重生態保護,例如施工完成後恢復植被等措施。”林伯強說。

讓公衆逐漸成爲“決策者”

我國核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束國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由“核電站”到“生態核電站”,絕不僅僅是兩字之差。在環境保護要求日益提高、社會公衆更廣泛參與項目落地決策的今天,生態核電是破解時下核電事業發展困局的重要舉措。

核電是清潔環保的能源,其正常運行時對於環境的負面影響也很小。“但是,雖然現有的核電站都採用了較爲嚴格的安全標準,但是核電一旦發生事故,其影響較爲集中,也往往會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公衆對於核電的牴觸情緒也成爲核電發展的主要障礙。”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吳微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相關的理念不僅能夠降低核電全生命週期的環境損害,兼顧經濟與環境效益,也有利於降低公衆對於核電的牴觸情緒,減少核電發展的障礙。”吳微認爲,生態核電概念的提出,在覈電項目規劃、設計、建造、運維各個環節均考慮對周邊生態的影響。

根據規劃,在運行階段,生態核電項目將重點監測核電項目運行中各類放射性及非放射性污染物的實際影響,在規程中適度擴大信息公開程度,將社會與相關企業納入社會責任與融合發展評估體系,使公衆從“鄰避者”逐漸轉化爲核電建設的“決策者”。

此外,生態核電項目還將充分考慮周邊產業、交通、居民點、保護區等社會方面發展需求,幫助解決周邊羣衆的就業、道路、居住、教育等現實困難,打造相關特色產業,全面提升區域就業,帶動地方產業升級,使項目與地方羣衆共享經濟紅利。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袁澤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