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炒股就是炒內幕”“沒有內幕信息,炒股就不可能賺錢”……在A股市場,不乏有人奉此爲炒股之道。近日,證監會在通報2022年案件辦理情況時表示,“靠內部消息炒股獲利”的市場陋習仍未根除,併購重組、實際控制人變更等重大事件仍是內幕交易高發領域。

長久以來,內幕交易被視爲證券市場的“毒瘤”,侵蝕着股市的肌體。在上市公司公佈重要信息前,往往有人提前得知消息,搶先買賣股票,非法謀取利益。此舉直接破壞了信息公平原則,踐踏了市場賴以生存的誠信基礎。一旦形成風氣,投資者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價值發現上,而是熱衷於打探小道消息、搞內幕交易甚至操縱股價,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就無法正常發揮,建設一個規範、透明、有活力、有韌性的證券市場也就無從談起。

傷害有目共睹,打擊內幕交易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原因就在於其手法的隱蔽性。內幕消息的傳遞只需要一個電話甚至一個暗示,對於其違法犯罪事實的調查認定卻困難重重。尤其是隨着傳播技術的進步,多層、多級、多向傳遞型內幕交易日漸增多,手法更加隱蔽,取證更加困難。這也是爲何我國監管部門一直保持高壓態勢,內幕交易仍然屢禁不止的根結所在。

一個健康有序的證券市場,不應是內幕消息滿天飛、暗箱操作暢行無阻的市場。特別是當前全面註冊制已正式實施,對信息披露質量提出更高要求,更要徹底根除內幕交易這個市場陋習,對症下藥、猛藥去痾。

要盯緊“關鍵少數”,從源頭上管好內幕信息。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及董監高等“關鍵少數”身居公司重要崗位,是關鍵信息的首要知情人,防範內幕交易,首先要看好“關鍵少數”,不斷提升其守法合規意識。可以進一步強化內幕信息知情人登記管理要求,更嚴格明確內幕信息認定標準和知情人範圍,並定期爲“關鍵少數”們舉辦“以案明紀、以案釋法”的警示教育活動等,讓其始終保持對市場規則和法律的敬畏之心,輕易不敢“伸手”。

再隱祕的非法交易也會留痕,要創新監管方式,敏銳捕捉“靠內部消息炒股獲利”的每一條蛛絲馬跡。近年來,監管部門不斷採用高科技手段,查處了一批內幕交易案件,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未來,可以進一步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及時分析發現異常交易數據,精準鎖定內幕交易證據鏈,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讓每一筆內幕交易無所遁形。

面對心存僥倖的人,必須用重典。新證券法已大幅提高對內幕交易的處罰力度,涉嫌構成犯罪的,司法機關還會追究相關責任主體的刑事責任。法律已長出“牙齒”,發揮威懾力的關鍵就在於落實。監管部門應堅持依法從嚴查處、從重處罰,以零容忍、出重拳督促各市場參與主體遠離紅線,拒絕以身試法。

證券市場是大家共同的市場,唯有多方發力、多管齊下,讓“炒股就是炒內幕”迴歸到“炒股就是炒價值”,讓所有投資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方能真正捍衛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還市場一片朗朗乾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