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关船闸与大光楼交相辉映
七孔桥下“隐藏”着北关拦河闸,常年小开度提闸,确保下游河道保持通航水位

 

翻开地图,有着“九河末梢”之称的通州,区内有19条河流汇聚。而潮白河、北运河则担当着界河的责任,穿起了通州与北三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治水”成为通州与北三县共同打造自然优美生态环境的核心。按照《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区域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是要在潮白河和北运河两河之间规划大尺度的生态绿洲。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9年来,“跨界”联合治水正在深入到通州与北三县的“骨髓”中,无论是水资源的调度、河长制下的流域综合保护、协同执法、防洪调度、工程改造等等,都凝结着多方的治理智慧。一盘协同发展的生态“大棋”纷纷落子,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建设顶层设计突出“治水”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2020年印发的《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概念,涵义非常丰富,包括森林生态、绿道生态、农田生态、大气生态、土壤生态、垃圾处理体系、水域生态等。

比如《发展规划》中谈到,依托北运河和潮白河良好的生态资源,在两河中部地区建设大尺度生态绿洲。通州区和北三县“以洲为心”,汇聚起潮白河、北运河、鲍丘河、泃河等主要水系廊道和交通生态廊道;廊道间,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大型生态公园星罗棋布。沿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廊道,共建5条区域绿道。这些休闲绿道始于副中心,连接北三县,串起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

生态环境不仅要“共建”,现有自然资源还要实现“共治”。今年伊始,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答记者问时提到,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流域水环境修复、土壤污染治理、垃圾处置、水资源利用五方面均已实现统一管控。而纵观上述五个方面的“统一”,与水有关的占了两个,“治水”均被放在突出位置,成为通州区和北三县共同打造自然优美生态环境的核心。正是在这样的项层设计下,2021年和2022年,潮白河实施了两次河道生态补水,累计补水约13亿立方米,22年断流后首次河道全线通水,成为“流动的河”。水利万物,随着潮白河的复苏,白鹭、骨顶鸡、黑天鹅、白天鹅等多种游禽、涉禽飞来栖息,生机灵动;而作为京杭大运河北段的北运河,2019年10月3日大运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实现旅游通航。2021年6月26日,北京段全线旅游通航,与此同时,北运河廊坊段同步实现通航。

时隔一年后,2022年6月24日,随着通州、香河船只相向缓缓驶过船闸,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通航。标志着北京市第一次出现了跨省际航道,第一次出现了跨省际水上旅游运输。大运河北京段下游28.7公里的两岸“颜值”不断升级,“一轴、两带、两山、十三节点”的运河风景线逐渐形成,筑山造景、山水相望的田园风光成为大运河畔的又一处网红“打卡点”。

“系统治理”确保河湖长治久清

从流域水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的角度来看,《发展规划》也给出了明确原则:以水为脉、净水于野、利水循环。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通州区与北三县“以水为脉”,将横跨流动的重要水系生态廊道、滨水生态系统作为保护和修复的重点。为实现“净水于野”,通州区与北三县共同开展生态型河岸建设,采取透水性好、有利于水体交换、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护岸形式,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为做到“利水循环”,通州区与北三县强化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维持河道基本生态需水。像北运河就构建水下森林及生态护岸6万余平方米,“主要种植一些挺水、沉水植物,在岸边有芦苇、菖蒲,在河底种了竹草、苦草等。在改善水质、景观提升的同时,建立起了河道水生态系统”,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周洪利说。

同时,从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角度看,《发展规划》提出“系统治理、城乡统筹、水陆兼顾”的原则。为此,北京市刚刚发布的第四个《治污三年行动方案》中就明确,城市副中心及其他城镇地区同步编制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规划,加快重点流域溢流污染治理,由此体现出协同发展点面结合的系统治理思路。而水陆兼顾是指,陆地上要采取加大沿河截污力度、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等方式,避免污染源流入河道。

“经过三轮的治污三年行动方案,北京的污水处理率已由2013年的83%提升至现在的97%,到2025年要达到98%。”市水务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杨进怀向北青报记者介绍。通州区也表示,今年将全面完成全区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水域内,采取清理沿河垃圾和水面漂浮物,降低河道自身的污染。“之前,聚在闸口的水面漂浮物在提闸时就直接流到了下游。现在,垃圾和漂浮物的清理是逐级打捞,不让垃圾出界。因此,我们在河道的重点区域及航道外,设置了数道拦污索,对水面漂浮物进行分段、就地拦截,提高清洁效率。”周洪利表示,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从2013年启动,经过截污治污,北运河沿线排污口逐步关停,消减入河污染源。同时,视河道实际情况不定期开展清淤整治。2017年起,北运河管理处还对河道进行了绿化景观提升,不断完善水生态系统,“所有的治理措施都是成系统、渐进式的,最终要实现重要河湖水系的长治久清。”周洪利说。

跨界联动成四地治水关键一招

纵观通州区以及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四份工作报告在谈到2023年的工作时都提到了“交界地区”、“生态‘一盘棋’”、“携手”等关键词。像通州指出,将围绕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谋划,加强北运河、潮白河综合治理,合力打造生态“一盘棋”;大厂提出与通州区携手推进《潮白河生态绿带规划》编制、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等工作,实现交界地区生态共治、景观共享。全面对标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环境治理标准,持续推进潮白河、鲍邱河水体综合治理,强力推进污水集中处理、雨污分流等工程,坚决筑牢北京生态安全屏障;香河强调将加强与北控、京环、首创、北热等京企沟通对接,积极引入“京标服务”,提升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服务水平,让百姓享受更多的“协同红利”等,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京冀协同发展的推进,跨界联动已成为四地生态治理的共识。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水资源的调度、河长制下的流域综合保护、协同执法、防洪调度、工程改造等等,都有着跨界联动的“身影”在支撑。

像潮白河管理处就与河北方面建立了京冀段各级河长部门协调联动、京冀段水生态空间管控水务联合执法以及京冀段联席会议机制等,“正是这种统筹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方式,干起事来更为顺畅。”潮白河管理处副主任杨伟超表示。他举例说,潮白河京冀段双方各级河长联动,通过“清四乱”专项行动,拆除了京郊大地庄园、蒙骑大营、胜景湖庄园、大沙务马场等一批河道滩地上的设施,对拆除后的空地实施了绿化造林,有效消除了滩地设施的污染行为,提升了河道周边生态环境。“还有一次,我们接到举报,潮白河通州段于辛庄橡胶坝下游子堤肩区域存在建设施工行为,此地段建设的围墙阻碍河道行洪,且建设施工未取得水行政审批手续。而此地为河北省大厂县‘飞地’,根据该情况,我们工作人员将停工整改文件当场递交给施工负责人,并函至河北省大厂县有关部门通报了情况。正是有了联合执法机制,上述问题很快得以解决。”杨伟超说。

同时,在北运河管理处,也建立了北运河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据介绍,北运河管理处与属地环保、水务部门及河北省香河县水务局、天津市武清区水务局等多家联动,首次建立北运河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对港沟河等河道进行生态补水。“我们动态调整运潮减河、北运河配水流量,将干流大流量输水转变为水网小流量补水,解决港沟河等‘干河’零基流问题,确保支系水道水体流动。”周洪利介绍道,“通过此次联动补水,惠及了京津冀沿河3万余居民,不仅使沿线农业供水的紧缺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河道水环境也变好了。”

同时,周洪利提到,在2017年北京启动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时,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也同步启动了北运河(香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双方对于河道的疏浚、拓宽、筑堤、景观等的标准都统一,“甚至河道开口的宽度都一样,实际上,两段河道治理的设计都出自于北京的同一家设计院。”周洪利表示,去年年初,通州段、香河段的河道防洪标准都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而位于河北三河市的燕郊西污水处理厂,通过与北控水务集团的合作,正在以北京地方标准提升着各项功能,“目前,厂里每天生产9万多吨清水,水质全部达到北京标准,每天为潮白河补水约7万吨。”北控三河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玉婷介绍道。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跨界治水的重点将放到潮白河,《潮白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已经进入可研阶段。按照规划,潮白河(通州段)将契合《通州与廊坊北三县交界地区生态绿带规划》,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与廊坊市“北三县”联合打造以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绿洲,实现水林相依的生态景象。  文/本报记者  解丽  王斌

摄影摄像/本报记者  刘畅

现场

拦污索漂水面  “侦察兵”查水质  提闸放水求精准  两岸绿道同标准

沿北运河目击“协同治水”

通州区大光楼附近,走上七孔桥,向北放眼望去,北运河、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运潮减河五条河流交汇形成了广阔水面,让人眼界豁然开朗。脚下流动的是千年历史的北运河,迎面是温榆河、小中河,西侧是穿越半个北京城的通惠河,东侧是流向下游的运潮减河,干净的水面上不时有水鸟跳跃滑行。而七孔桥正是北关拦河闸,与不远处颇具曲线美的千荷泻露大桥遥遥相望,似乎是古代与现代的相守。而岸边“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志碑点明了此处的特殊地位。“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统称,千百年来,这条河是南粮北调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曾有着万舟骈集、千帆竞发的漕运盛景。”北运河管理处调度运行科科长王云海指着北运河说道。

离岸很近的水面上一个形似转盘的神秘设备引起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注意,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管理科科长王子龙介绍说:“这是水环境‘侦察兵’,它们可以24小时在岗,实时监控水环境质量状况,通过实时回传数据,第一时间反馈问题。”

“实际上,我们在提升北运河生态环境上,动足了巧心思。像咱们在这五河交汇处看到的拦污索、种植的芦苇等都是提升水环境的好办法。”王子龙一边说一边指向河道。只见在北关分洪闸下,几道橘红色的绳索颇为醒目,而两岸的芦苇此时正在料峭早春里渐渐返绿。

据王子龙介绍,拦污索就是将滚筒型漂浮用钢索穿起,浮在水面上,拦截水面的漂浮物,以免垃圾都聚到闸前;芦苇是种植在沉箱内,挂在护坡上,“我们一直在用生态手段试点改造硬质护砌,将硬质护坡逐步向生态护坡发展。同时,增殖放流,投放滤藻型鱼苗,通过滤食控制蓝藻等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质向好。大量补种沉水植物,既能起到净化水质、改善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王子龙说。

同时,北运河管理处还利用五河交汇处的槽蓄能力实施“人工涌浪”“潮汐式”水体置换,让水体生态及自净能力持续恢复和改善。

王子龙提到,再过一段时间,出动的船只不仅要打捞水面漂浮物,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长势过旺的水草进行切割。

顺着河道,经过甘棠、榆林庄,就到了有着“京冀水上门户”之称的杨洼闸。据了解,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杨洼船闸并称北运河通州段“三闸”。其中,甘棠、榆林庄两大船闸的完工确保了2021年6月北运河通州段实现全线通航。而去年6月,杨洼船闸的投入使用,成功打通了大运河京冀段水路通道的最后一个断点,实现了京冀航道互连互通。

在宽广的河面上一眼望去,灰、红、白为主基调的杨洼闸就像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武城墙,三座饰以金钉的红色城门居中而立,凸显着具有北京特色的门户船闸景观,不禁让人脑海中闪现出“水势环曲、漕艘骈集”的盛景。

据了解,杨洼船闸位于京冀交界处,杨洼闸以下至市界为北京市、河北省界河,左岸为北京、右岸为河北。顺着杨洼闸右岸行进大约两公里,标有“香河”两字的石碑意味着已入香河界。北运河依然在静静流淌,河道的开口宽度也并未见有所收窄,有着白色扶栏、木质凉亭、芦苇丛生的小型湿地,甚至滨河路上慢行系统中的红色跑道都与左岸有着同样“气质”。“没有治理前,这里的河道就像个小河槽,而今拓宽了几十米。”据王云海介绍,香河段的北运河与北京段北运河综合治理同步进行,通过河道疏浚、拓挖以及京冀交界河道实现一致的防洪标准和岸上绿道设计,走在右岸有如左岸,“确实做到了上下游、左右岸的协同”。

说起协同,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周洪利介绍,为保障下游单位同步做好行洪应对准备工作,当杨洼闸下泄流量达到不同标准时,要分别向廊坊市吴村闸、香河水务局发送水情信息传递单或电话通知廊坊水文中心。“而这个提闸下泄与之前也有所不同,不能是大水倾泻式的,为了保障双方通航水位的迅速恢复,我们真是‘一盆水一盆水’地控制着下泄。”周洪利解释说,降雨应对过程中防洪预泄和尾水拦蓄要二者兼顾联合开展,“从最下游的香河王家摆进行降水位,再倒序着杨洼、榆林庄、甘棠逐级地降。”“洪峰一过杨洼闸,我们就会告知香河水务局可以适当升坝,这样当洪峰过后,双方基本上可以同步拦蓄尾水。”

据悉,北运河干流年平均水质类别由2014年劣V类提升至2022年干流水质保持在Ⅳ类,区域国考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目前北运河发现水生植物近30种、鱼类20余种,累计观测到中华秋沙鸭、大鸨、蒙古银鸥、苍鹭等鸟类200余种。文/本报记者  解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