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關船閘與大光樓交相輝映
七孔橋下“隱藏”着北關攔河閘,常年小開度提閘,確保下游河道保持通航水位

 

翻開地圖,有着“九河末梢”之稱的通州,區內有19條河流匯聚。而潮白河、北運河則擔當着界河的責任,穿起了通州與北三縣。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治水”成爲通州與北三縣共同打造自然優美生態環境的核心。按照《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區域生態體系建設的主體是要在潮白河和北運河兩河之間規劃大尺度的生態綠洲。北京青年報記者在走訪中瞭解到,9年來,“跨界”聯合治水正在深入到通州與北三縣的“骨髓”中,無論是水資源的調度、河長制下的流域綜合保護、協同執法、防洪調度、工程改造等等,都凝結着多方的治理智慧。一盤協同發展的生態“大棋”紛紛落子,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生態建設頂層設計突出“治水”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2020年印發的《發展規劃》中,就已明確提出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概念,涵義非常豐富,包括森林生態、綠道生態、農田生態、大氣生態、土壤生態、垃圾處理體系、水域生態等。

比如《發展規劃》中談到,依託北運河和潮白河良好的生態資源,在兩河中部地區建設大尺度生態綠洲。通州區和北三縣“以洲爲心”,匯聚起潮白河、北運河、鮑丘河、泃河等主要水系廊道和交通生態廊道;廊道間,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和大型生態公園星羅棋佈。沿潮白河、北運河等主要廊道,共建5條區域綠道。這些休閒綠道始於副中心,連接北三縣,串起藍綠交織的生態格局。

生態環境不僅要“共建”,現有自然資源還要實現“共治”。今年伊始,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同志答記者問時提到,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區域大氣污染防控、流域水環境修復、土壤污染治理、垃圾處置、水資源利用五方面均已實現統一管控。而縱觀上述五個方面的“統一”,與水有關的佔了兩個,“治水”均被放在突出位置,成爲通州區和北三縣共同打造自然優美生態環境的核心。正是在這樣的項層設計下,2021年和2022年,潮白河實施了兩次河道生態補水,累計補水約13億立方米,22年斷流後首次河道全線通水,成爲“流動的河”。水利萬物,隨着潮白河的復甦,白鷺、骨頂雞、黑天鵝、白天鵝等多種遊禽、涉禽飛來棲息,生機靈動;而作爲京杭大運河北段的北運河,2019年10月3日大運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實現旅遊通航。2021年6月26日,北京段全線旅遊通航,與此同時,北運河廊坊段同步實現通航。

時隔一年後,2022年6月24日,隨着通州、香河船隻相向緩緩駛過船閘,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通航。標誌着北京市第一次出現了跨省際航道,第一次出現了跨省際水上旅遊運輸。大運河北京段下游28.7公里的兩岸“顏值”不斷升級,“一軸、兩帶、兩山、十三節點”的運河風景線逐漸形成,築山造景、山水相望的田園風光成爲大運河畔的又一處網紅“打卡點”。

“系統治理”確保河湖長治久清

從流域水生態系統修復與建設的角度來看,《發展規劃》也給出了明確原則:以水爲脈、淨水於野、利水循環。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通州區與北三縣“以水爲脈”,將橫跨流動的重要水系生態廊道、濱水生態系統作爲保護和修復的重點。爲實現“淨水於野”,通州區與北三縣共同開展生態型河岸建設,採取透水性好、有利於水體交換、適宜動植物生長的生態護岸形式,恢復岸線和水體的自然淨化功能。爲做到“利水循環”,通州區與北三縣強化水體的污染治理效果,維持河道基本生態需水。像北運河就構建水下森林及生態護岸6萬餘平方米,“主要種植一些挺水、沉水植物,在岸邊有蘆葦、菖蒲,在河底種了竹草、苦草等。在改善水質、景觀提升的同時,建立起了河道水生態系統”,北運河管理處副主任周洪利說。

同時,從流域水環境治理的角度看,《發展規劃》提出“系統治理、城鄉統籌、水陸兼顧”的原則。爲此,北京市剛剛發佈的第四個《治污三年行動方案》中就明確,城市副中心及其他城鎮地區同步編制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規劃,加快重點流域溢流污染治理,由此體現出協同發展點面結合的系統治理思路。而水陸兼顧是指,陸地上要採取加大沿河截污力度、完善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等方式,避免污染源流入河道。

“經過三輪的治污三年行動方案,北京的污水處理率已由2013年的83%提升至現在的97%,到2025年要達到98%。”市水務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楊進懷向北青報記者介紹。通州區也表示,今年將全面完成全區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水域內,採取清理沿河垃圾和水面漂浮物,降低河道自身的污染。“之前,聚在閘口的水面漂浮物在提閘時就直接流到了下游。現在,垃圾和漂浮物的清理是逐級打撈,不讓垃圾出界。因此,我們在河道的重點區域及航道外,設置了數道攔污索,對水面漂浮物進行分段、就地攔截,提高清潔效率。”周洪利表示,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從2013年啓動,經過截污治污,北運河沿線排污口逐步關停,消減入河污染源。同時,視河道實際情況不定期開展清淤整治。2017年起,北運河管理處還對河道進行了綠化景觀提升,不斷完善水生態系統,“所有的治理措施都是成系統、漸進式的,最終要實現重要河湖水系的長治久清。”周洪利說。

跨界聯動成四地治水關鍵一招

縱觀通州區以及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的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四份工作報告在談到2023年的工作時都提到了“交界地區”、“生態‘一盤棋’”、“攜手”等關鍵詞。像通州指出,將圍繞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謀劃,加強北運河、潮白河綜合治理,合力打造生態“一盤棋”;大廠提出與通州區攜手推進《潮白河生態綠帶規劃》編制、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建設等工作,實現交界地區生態共治、景觀共享。全面對標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態環境治理標準,持續推進潮白河、鮑邱河水體綜合治理,強力推進污水集中處理、雨污分流等工程,堅決築牢北京生態安全屏障;香河強調將加強與北控、京環、首創、北熱等京企溝通對接,積極引入“京標服務”,提升城市供水、污水處理等服務水平,讓百姓享受更多的“協同紅利”等,從中可以看出,隨着京冀協同發展的推進,跨界聯動已成爲四地生態治理的共識。

北青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無論是水資源的調度、河長制下的流域綜合保護、協同執法、防洪調度、工程改造等等,都有着跨界聯動的“身影”在支撐。

像潮白河管理處就與河北方面建立了京冀段各級河長部門協調聯動、京冀段水生態空間管控水務聯合執法以及京冀段聯席會議機制等,“正是這種統籌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方式,幹起事來更爲順暢。”潮白河管理處副主任楊偉超表示。他舉例說,潮白河京冀段雙方各級河長聯動,通過“清四亂”專項行動,拆除了京郊大地莊園、蒙騎大營、勝景湖莊園、大沙務馬場等一批河道灘地上的設施,對拆除後的空地實施了綠化造林,有效消除了灘地設施的污染行爲,提升了河道周邊生態環境。“還有一次,我們接到舉報,潮白河通州段於辛莊橡膠壩下游子堤肩區域存在建設施工行爲,此地段建設的圍牆阻礙河道行洪,且建設施工未取得水行政審批手續。而此地爲河北省大廠縣‘飛地’,根據該情況,我們工作人員將停工整改文件當場遞交給施工負責人,並函至河北省大廠縣有關部門通報了情況。正是有了聯合執法機制,上述問題很快得以解決。”楊偉超說。

同時,在北運河管理處,也建立了北運河京津冀供水動態保障機制。據介紹,北運河管理處與屬地環保、水務部門及河北省香河縣水務局、天津市武清區水務局等多家聯動,首次建立北運河京津冀供水動態保障機制,對港溝河等河道進行生態補水。“我們動態調整運潮減河、北運河配水流量,將幹流大流量輸水轉變爲水網小流量補水,解決港溝河等‘幹河’零基流問題,確保支系水道水體流動。”周洪利介紹道,“通過此次聯動補水,惠及了京津冀沿河3萬餘居民,不僅使沿線農業供水的緊缺狀況得到了有效緩解,河道水環境也變好了。”

同時,周洪利提到,在2017年北京啓動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工程時,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也同步啓動了北運河(香河段)綜合治理工程,雙方對於河道的疏浚、拓寬、築堤、景觀等的標準都統一,“甚至河道開口的寬度都一樣,實際上,兩段河道治理的設計都出自於北京的同一家設計院。”周洪利表示,去年年初,通州段、香河段的河道防洪標準都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而位於河北三河市的燕郊西污水處理廠,通過與北控水務集團的合作,正在以北京地方標準提升着各項功能,“目前,廠裏每天生產9萬多噸清水,水質全部達到北京標準,每天爲潮白河補水約7萬噸。”北控三河水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玉婷介紹道。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下一步,跨界治水的重點將放到潮白河,《潮白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規劃》已經進入可研階段。按照規劃,潮白河(通州段)將契合《通州與廊坊北三縣交界地區生態綠帶規劃》,充分發揮城市副中心示範引領作用,與廊坊市“北三縣”聯合打造以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爲代表的生態綠洲,實現水林相依的生態景象。  文/本報記者  解麗  王斌

攝影攝像/本報記者  劉暢

現場

攔污索漂水面  “偵察兵”查水質  提閘放水求精準  兩岸綠道同標準

沿北運河目擊“協同治水”

通州區大光樓附近,走上七孔橋,向北放眼望去,北運河、溫榆河、小中河、通惠河、運潮減河五條河流交匯形成了廣闊水面,讓人眼界豁然開朗。腳下流動的是千年歷史的北運河,迎面是溫榆河、小中河,西側是穿越半個北京城的通惠河,東側是流向下游的運潮減河,乾淨的水面上不時有水鳥跳躍滑行。而七孔橋正是北關攔河閘,與不遠處頗具曲線美的千荷瀉露大橋遙遙相望,似乎是古代與現代的相守。而岸邊“京杭大運河北起點”標誌碑點明瞭此處的特殊地位。“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北段的統稱,千百年來,這條河是南糧北調的重要通道,歷史上曾有着萬舟駢集、千帆競發的漕運盛景。”北運河管理處調度運行科科長王雲海指着北運河說道。

離岸很近的水面上一個形似轉盤的神祕設備引起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注意,北運河管理處水環境管理科科長王子龍介紹說:“這是水環境‘偵察兵’,它們可以24小時在崗,實時監控水環境質量狀況,通過實時回傳數據,第一時間反饋問題。”

“實際上,我們在提升北運河生態環境上,動足了巧心思。像咱們在這五河交匯處看到的攔污索、種植的蘆葦等都是提升水環境的好辦法。”王子龍一邊說一邊指向河道。只見在北關分洪閘下,幾道橘紅色的繩索頗爲醒目,而兩岸的蘆葦此時正在料峭早春裏漸漸返綠。

據王子龍介紹,攔污索就是將滾筒型漂浮用鋼索穿起,浮在水面上,攔截水面的漂浮物,以免垃圾都聚到閘前;蘆葦是種植在沉箱內,掛在護坡上,“我們一直在用生態手段試點改造硬質護砌,將硬質護坡逐步向生態護坡發展。同時,增殖放流,投放濾藻型魚苗,通過濾食控制藍藻等有害藻類的過度繁殖,提高水體透明度,促進水質向好。大量補種沉水植物,既能起到淨化水質、改善環境的作用,同時也爲水生動物提供生存和繁殖的棲息地。”王子龍說。

同時,北運河管理處還利用五河交匯處的槽蓄能力實施“人工湧浪”“潮汐式”水體置換,讓水體生態及自淨能力持續恢復和改善。

王子龍提到,再過一段時間,出動的船隻不僅要打撈水面漂浮物,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對長勢過旺的水草進行切割。

順着河道,經過甘棠、榆林莊,就到了有着“京冀水上門戶”之稱的楊窪閘。據瞭解,甘棠船閘、榆林莊船閘、楊窪船閘並稱北運河通州段“三閘”。其中,甘棠、榆林莊兩大船閘的完工確保了2021年6月北運河通州段實現全線通航。而去年6月,楊窪船閘的投入使用,成功打通了大運河京冀段水路通道的最後一個斷點,實現了京冀航道互連互通。

在寬廣的河面上一眼望去,灰、紅、白爲主基調的楊窪閘就像一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威武城牆,三座飾以金釘的紅色城門居中而立,凸顯着具有北京特色的門戶船閘景觀,不禁讓人腦海中閃現出“水勢環曲、漕艘駢集”的盛景。

據瞭解,楊窪船閘位於京冀交界處,楊窪閘以下至市界爲北京市、河北省界河,左岸爲北京、右岸爲河北。順着楊窪閘右岸行進大約兩公里,標有“香河”兩字的石碑意味着已入香河界。北運河依然在靜靜流淌,河道的開口寬度也並未見有所收窄,有着白色扶欄、木質涼亭、蘆葦叢生的小型溼地,甚至濱河路上慢行系統中的紅色跑道都與左岸有着同樣“氣質”。“沒有治理前,這裏的河道就像個小河槽,而今拓寬了幾十米。”據王雲海介紹,香河段的北運河與北京段北運河綜合治理同步進行,通過河道疏浚、拓挖以及京冀交界河道實現一致的防洪標準和岸上綠道設計,走在右岸有如左岸,“確實做到了上下游、左右岸的協同”。

說起協同,北運河管理處副主任周洪利介紹,爲保障下游單位同步做好行洪應對準備工作,當楊窪閘下泄流量達到不同標準時,要分別向廊坊市吳村閘、香河水務局發送水情信息傳遞單或電話通知廊坊水文中心。“而這個提閘下泄與之前也有所不同,不能是大水傾瀉式的,爲了保障雙方通航水位的迅速恢復,我們真是‘一盆水一盆水’地控制着下泄。”周洪利解釋說,降雨應對過程中防洪預泄和尾水攔蓄要二者兼顧聯合開展,“從最下游的香河王家擺進行降水位,再倒序着楊窪、榆林莊、甘棠逐級地降。”“洪峯一過楊窪閘,我們就會告知香河水務局可以適當升壩,這樣當洪峯過後,雙方基本上可以同步攔蓄尾水。”

據悉,北運河干流年平均水質類別由2014年劣V類提升至2022年幹流水質保持在Ⅳ類,區域國考劣Ⅴ類斷面全面消除,水生態健康狀況持續向好。目前北運河發現水生植物近30種、魚類20餘種,累計觀測到中華秋沙鴨、大鴇、蒙古銀鷗、蒼鷺等鳥類200餘種。文/本報記者  解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