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南京晨報

新華社發

很多患者在新冠病毒感染康復期會感覺疲勞乏力、胸悶氣短,時有乾咳等,尤其在上樓或者運動時更爲明顯。江蘇省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副主任中醫師何海浪表示,中醫認爲這是溫病後期,氣陰兩傷,尚未完全恢復,可以使用一些益氣養陰、補益正氣的中醫藥進行調理,同時注意春季養生要點,以加快康復。

中醫藥在治療瘟疫病方面經驗豐富

何海浪介紹,在古代,中醫通過與瘟疫反覆鬥爭的臨牀實踐,積累了豐富寶貴的抗疫經驗和方藥,如醫聖張仲景的中醫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明清時期吳又可、吳鞠通所著的《瘟疫論》《溫病條辨》等都記載了治療瘟疫的系統理論和實用方劑,這些都是真實世界客觀存在的醫學證據,很多實用方劑的療效也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得到了驗證。

中醫強調“審病求因,治病求本”的理念,根據證候來分析核心病機,能夠以“不變”應萬變,通過望聞問切,採集臨牀症狀、體徵、舌苔脈象等信息,對每個患者進行辨證論治,推論出疾病的病因病機,給出診治思路和方藥,對於疑難或者危重病例可以做到一人一方、隨證加減、精準治療。

“中醫除了在治療新冠病毒感染中具有獨特優勢,在預防感染和康復調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何海浪說。《黃帝內經》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隻要機體正氣夠充足,就不容易感染外邪而發病。中醫師通常會根據患者體質,有針對性地開具方藥,改善患者的體質,從而固護正氣。即便感染得病,通過預防性扶正藥物的提前使用,也會使感染過程中的症狀相對較輕,病程相對較短。

正氣未復?陽康“後遺症”可以試試康復方

新冠感染患者陽康後,很多人還會有氣短、乏力、情緒波動、胸悶、出汗、失眠等症狀,身體處於“餘邪未盡”“正氣未復”的狀態。何海浪解釋,“餘邪未盡”,是指體內仍殘留痰溼等邪毒,持續存在影響身體正常機能的運轉。“正氣未復”,是指疾病初愈,患者體內陰陽仍然失衡,臟腑功能仍然紊亂,容易再次受到外邪的侵襲。中醫辨證一般屬於正氣不足,或者氣陰兩虛。

據瞭解,去年12月,江蘇省中醫院針對陽康人羣,專門擬定了防治新冠的中藥康復方。該康復方具有益氣養陰、潤肺止咳、斂汗固表等功效,組成包括西洋參、太子參、南沙蔘、麥冬、醋五味子、玉竹、百合、蘆根、桑葉、苦杏仁、浙貝母、蜜枇杷葉、法半夏、陳皮、甘草,適用於新冠病毒感染後氣陰兩虛,痰熱餘邪未盡者,臨牀症見氣短,乏力,咳嗽,少痰,易汗,口乾,舌質偏紅,苔薄,脈細者。

陽康後的春季養生,需要注意這幾點

何海浪介紹,春季爲四季之首,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物復甦,人體陽氣初生,抵抗力弱,最怕風邪侵襲。中醫講“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春季多風,早晚溫差大,首先,要注重身體保暖,如果過早減衣,寒氣極易侵襲,很容易發生風溫、春溫等多種疾病。其次,根據五味入五臟的原則,酸入肝,酸性食物有收斂作用,可阻滯氣機,不利於春天陽氣升發,此時適當喫甘味的食物,有利於補益脾氣,避免肝旺克脾。《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行,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因此在睡眠起居方面,春天可適當睡得晚一些,起得早一點,有利於養肝血,藏心神。此外,中醫講“怒傷肝”,不要生氣發怒,也不要鬱悶,保持心平氣和,纔有利於肝氣舒展。

何海浪還提醒大家,在新冠感染期間以及抗原轉陰後,無論有無基礎疾病、器質性變化,身體都需要一段時間恢復體力,在此期間需避免劇烈運動與過度勞累。中青年與兒童需注意病毒性心肌炎,該病是一種較罕見但致命的新冠併發症,建議大家每天觀察自己是否有胸悶氣短的情況以及活動後心率的狀況是否日漸加重,如有請及時就醫。老年人需關注基礎疾病和心肺器質性變化,比如本身就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或者慢阻肺等基礎疾病的患者,轉陰後可能會引起上述疾病的急性加重,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的加重,血氧濃度的下降,這時則需要去醫院諮詢醫生。

同時還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保證科學飲食,加強營養支持。另外,陽康後仍需警惕短期內重複感染的風險,應當繼續加強個人防護,如堅持佩戴口罩,適當保持空氣流通,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手,保持環境衛生、加強清潔和消毒。通訊員 麻雲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錢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