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大巴車的高峯時期或已過去,但只要持續提升服務質量,它們依然可以開拓新的生存空間。

又一個客運站可能即將“消失”。據界面新聞報道,已經投運30年的海口汽車東站,擬於2023年4月停止運營,將始發客運線路調整至海口省際總站(汽車西站),現在公開徵求意見。

高鐵網絡的完善、私家車的普及,讓人們對於交通出行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客運大巴似乎跟不上快速發展的時代了。

客運大巴的沒落,作爲一種趨勢,實際已延續多年,相關話題也不是第一次引發討論。疫情加速了公路營運客流下滑的進程。但更確切地說,客運大巴客流不是“消失”了,而是換到了其他的出行方式上,私家車、高鐵、飛機等這些更便捷、高效乃至更安全的交通方式的普及,都對傳統以大巴爲代表的公路營運客流形成了巨大的分流。

以發展的視角,客運大巴退潮,甚至多地的客運站加速關停,都可以看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在交通領域發生鉅變的一個註腳。

曾幾何時,乘坐長途大巴的糟糕體驗,是很多人共同吐槽的話題。應該說,在交通方式變革大潮下,公路營運客流的退潮,是一種有着必然性,也是社會樂於看到的大趨勢。

不過,社會領域的任何一項變革,其影響和評價維度,註定不會是單向的。比如,或許大部分人都已欣然接受高鐵對於長途大巴的替代,但一些老人可能仍依賴於這種看起來足夠“傳統”,甚至沒那麼舒適,但卻足夠習慣的出行方式。

這種習慣背後,並不只是一種行爲慣性在起作用。它相對低的票價,也滿足了一部分人對於低成本出行的真實需求。實際上,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出行方式變革進度有所滯後的地方,中長途客運班車在連接城鄉乃至滿足跨市出行方面,仍屬於剛性需求。很大程度上說,它們其實具有公共民生屬性。若完全依據運輸企業的經營狀況“自生自滅”,恐會給部分民衆的正常出行帶來不利影響。

也因此,這些年針對農村客運市場,不僅很多地方都出臺了油價補貼政策,國家相關部門也多次發文要求,要切實保障農村客運可持續穩定運行。

在出行方式變革的大背景下,客運企業也應該練好內功,做好轉型。目前,全國已有不少運輸企業開啓了諸如定製客運、旅遊大巴及租賃等新業務的嘗試,這些都是一種積極現象。可以說,大巴的高峯時期或已過去,但在一些細分市場上,只要持續提升服務質量,它們依然可以開拓新的生存空間。

置於交通方式變革的宏觀視角下,曾經堪稱主流的大巴出行方式加速走向式微,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自然現象。但落腳到社會多元化出行需求的滿足上,以及運輸企業乃至造車企業的轉型上,這注定要有更復雜的審視。

□吳振(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