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伟大民主革命先驱,近代中华大地上最响亮的一个名字,他率先举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本名孙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中山”既不是他的字又不是他的号,但人们基本都统一称呼他为“孙中山”先生,而称他为孙文或者孙逸仙的都比较少,这是为什么呢?

提起孙中山先生这个名号的由来,不得不再提起另外一个著名的民主人士——章士钊。

1903年,22岁的章士钊受聘为上海《苏报》主笔,年少激进的他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等志同道合的革命朋友。

当时,章士钊还不甚了解那个因在香港策动“谋反”而被清朝通缉流亡日本的孙文,清朝在通缉令中还在“文”前加了个“氵”,即“孙汶”,以比喻革命者孙文是洪水猛兽。

章士钊无意间在湖北籍朋友王慕陶那儿见到了以“中山樵”为名写来的一封长信,见其“字迹雄伟”,询问“中山樵”是谁?王慕陶据实以告,说他就是孙文,章士钊这才对“海贼孙汶”心悦诚服,称:“由此不敢以草泽英雄视先生”。

原来,孙文在流亡日本时,为掩护其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文投宿旅馆时,看到附近有一处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便取“中山”为自己的日本姓,再加上自取的字“樵”,组成在日本所用的名字“中山樵”

日本人宫崎寅藏写了一本描述追随孙中山革命事迹的书——《三十三年落花梦》,章士钊据此书编译成《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并向国人强力推荐该书。

由于章士钊早年在武昌学堂学过一点日语,对日文自称是一知半解,他不知日本姓氏的规矩,在该书中便“贸贸然以‘中山’缀于‘孙’之下,而牵连读之曰‘孙中山’。”

王慕陶得知章士钊擅自为好友孙文起了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后,勃然大怒,找到章士钊理论:过去范雎到秦国,化名为张禄,只听人们称他为“张先生”,没听说有叫他为“张范先生”的,你怎么能把两个姓(“孙”、“中山”)叠在一起来用了,没道理嘛!

章士钊面有愧色地说,已经这样了,不好改了啊。结果,“久而久之,从不见有人提出问题”,而更让章士钊意外的是,听说孙文本人“似亦闻而默认”。

《大革命家孙逸仙》刊印后,“一时风行天下,人人争看”,再版时也改成了《大革命家孙中山》,从此孙文又多了一个孙中山的名字,该书在辛亥革命前,就广泛流传,“孙中山”也名声大噪,成为革命事业里最响亮的名字。

虽然孙文本人也默认大家称自己为“孙中山”,但实际上,他本人并不使用这一名字,在各类正式公文及私人信件中,他均署名“孙文”或“孙逸仙”。

毕竟,孙文自己知道,“孙”是他的中国姓氏,“中山”是他的日本姓氏,别人怎么称呼自己管不着,但自己确实是没道理把两个姓氏组合在一起称自己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