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47萬多封來信,因爲一個人,因爲感動,因爲崇敬,更因爲一份共同的信念與信仰!

1963年1月7日,雷鋒生前所在班被國防部命名爲“雷鋒班”。之後,收信地址爲“雷鋒班”的來信便像雪片一樣紛至沓來。

今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前夕,記者再次探訪“雷鋒班”,近距離瞻視這些信件。這些信件裝滿了一排又一排的櫃子,厚度不同,形式各異,有着鮮明的年代印跡。小心地翻開每一封信,誦讀着其中充滿真情實感的話語,可以感受到雷鋒精神深刻影響和激勵了幾代人,至今依然熠熠生輝!

“雷鋒班”第一封來信發自邊疆

一摞摞碼放得整整齊齊的書信,被珍藏在“雷鋒班”儲藏室的文件櫃裏。

“雷鋒班”收到的第一封來信寫於1963年1月10日,落款是“3064-81有線電班全體同志”。信中說:“親愛的戰友們,你們好!首先熱烈祝賀你們獲‘雷鋒班’的光榮稱號,這是你們的光榮,也是我們全體人民解放軍戰士的光榮……我們生活在祖國寒冷的北方,然而雷鋒同志的光輝形象給予我們的光和熱將產生迎戰冰雪、驅寒御風的巨大力量……”

“時隔六十載,讀起這封信,依然熱血沸騰。”撫順雷鋒學院特聘研究員周道海激動地說。給“雷鋒班”寫信的有工人、農民、軍人,也有學生、教師,還有很多單位和集體,無論寄信者從事哪種職業,用哪種形式書寫,信的內容是什麼,文字中都充滿對雷鋒的真情實感。

信封上只要寫上“雷鋒班”三個字就能準確送達

寫給“雷鋒班”的信,收信地址各不相同,有的寫着“瀋陽軍區雷鋒班”,有的寫着“遼寧撫順雷鋒班”,有的只有“雷鋒班”三個字。這些地址不詳盡的信件是怎樣送到“雷鋒班”的呢?

周道海解釋說:“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爲雷鋒同志題詞後,在社會上掀起了學習雷鋒的熱潮,學校、工廠、機關各單位都開展了‘給雷鋒寫信’這樣的活動。當時有個小學生不知道具體地址,在信封上寫了‘瀋陽軍區雷鋒班收’。這封信被輾轉送到了當時瀋陽軍區司令員的手中。司令員特批,只要收到寫有‘雷鋒班’三個字的信都要及時轉達,並在部隊內部開了一條轉送信件的專線,這條專線一直沿用到今天。”

趙宏光曾是“雷鋒班”第18任班長。他說,爲了積極回應寫信人的熱情,“雷鋒班”的戰士用執勤、訓練的空閒時間以及午休、晚上休息時間回覆信件,全班7名戰士實行“包片制”,按地域劃分回覆範圍。

回信不僅要及時,質量也必須高。趙宏光說,“入伍時,有些戰士的文化水平並不高,連裏就專門請來老師給大家講授書信寫作知識、教英文。爲了老班長,爲了‘雷鋒班’的榮譽,所有的戰士都下了很大力氣,非常用功地學習。”

晚上9點整,熄燈號聲響起,營房中絕大多數房間的燈都熄滅了,只有“雷鋒班”的學習室裏還散發出亮眼的燈光。這是因爲,部隊特批:“雷鋒班”戰士可以在熄燈號後繼續給全國各界羣衆寫回信。

許多年,這燈光已成爲連隊裏一道獨特的風景。

60年間的來信反映社會脈搏和主旋律

“你吹冷風,我們學雷鋒;不怕別人叫我們傻大兵;雷鋒的事蹟記心扉……”這是“雷鋒班”的班歌《雷鋒的傳人是我們》,是融入趙宏光血液中的一首歌,直到今天,他還時不時地吟唱幾句。

這首歌創作於1992年,趙宏光時任“雷鋒班”副班長。他說,當時正值市場經濟大潮初起,社會上出現了物質至上的不良風氣,個別人開始對學雷鋒做好事進行冷嘲熱諷。羣衆來信中,有人對這種不良風氣予以駁斥和抨擊,寫出“你吹冷風,我們學雷鋒”這樣的話,深深地觸動了班裏的戰士們,並創作了這首班歌。“這首歌的歌詞聽起來就是大白話,但卻是我們當時的真實感受,因爲我們每天都能讀到那些感人至深的來信,深切地感受到那麼多人依然衷心地熱愛着雷鋒、呼喚着雷鋒、以實際行動學習着雷鋒。”

60年來,一代又一代“雷鋒班”的戰士都會根據信中的線索,想盡辦法爲需要幫助的來信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用實際行動爲那些“雨天沒有傘”的個人和家庭撐起一把叫做雷鋒精神的“愛心傘”。

60年,47萬多封來信就像時代的晴雨表,內容各有不同,而人們對雷鋒的景仰卻是相同的、始終如一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