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建言: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發展油菜產業;促進草食畜牧業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始終不懈地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質量關係糧食安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調研中發現,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作爲糧食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食用油安全也非常重要。九三學社中央在提案中指出,油菜基本不與主糧爭地,是我國極具潛力的傳統油料作物之一。大力發展油菜產業,讓“油瓶子”裏儘可能多裝中國油,對保障我國糧油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近年來人均口糧消費量持續下降,牛羊肉、奶類草畜產品需求旺盛的現實,九三學社中央在提案中也指出,目前,牛肉和乳品自給率只有75%和62.8%,比照人均牛羊肉消費世界平均水平和我國膳食指南對奶類攝入量的建議,未來對草畜產品的需求還將增加一倍以上。當前,影響草食畜牧業發展和供給能力水平提升的關鍵問題仍未解決。

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三大問題

2011年,我國開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相繼出臺系列標準和實施意見。到2022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19.18億畝耕地超過一半是高標準農田。

趙皖平稱,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三大問題。

比如,落地爲“高大上農田”的現象依然存在。過度靚化景觀林帶和溝渠塘,大宗作物田間盲目鋪設先進噴灌設施,農田物聯網系統、遙感系統、自動化作業系統等現代智能化高新技術任意嫁接,帶來“看起來很美”的直觀效果,而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要求被忽視或弱化。

再比如,片面追求完成建設指標任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國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設置了進度預期,該預期被分配給相關省份,各省又對指標進行市縣區的再分解,成爲相關地方政府的一項“政治任務”,不可避免帶來“爲了指標而指標”的現實問題。

與此同時,地方長期處在建設過程中,對建設的實效缺乏系統科學的“回頭看”。2020年5月,據農業農村部《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全國20.23億畝耕地質量等級平均僅比2014年提升了0.35個等級,評價爲一至三等的耕地佔比僅31.24%,中低產田面積佔比仍近70%,與20年前相比提升並不明顯。

最後,“建、管、用”協同的良性運轉機制有待提升。由於高標準農田“建、管、用”主體責任人不同,“重建輕管”問題仍較突出。

針對這些實際情況,趙皖平建議,一是加強規劃引領,合理安排科學開發。比如,統籌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要把耕地、道路、排灌渠道、排灌站、輸電線路、生態環境等結合起來通盤考慮,更大程度地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根本目的。

二是加強信息化管理,整合資源強化管護。比如,按照“誰受益誰管護”原則,明確管護的主體、責任和義務,切實改變重建輕管局面。探索建立以“糧食產能提升”爲核心的質量綜合評價制度等。

三是打造示範工程,保護耕地提高質量。結合不同地區實際,推行“高標準農田+農業企業+基地+園區”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模式,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爲載體,培育一批農業全產業鏈等。

油菜產業發展背後面臨的問題

對於當前的油菜產業,九三學社中央稱,生產效益較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

因品種與栽培技術不優,我國油菜平均單產138公斤左右,與歐盟220公斤差距較大,按收購價每公斤7元計算,畝均產值不足千元。儘管2022年國家安排了30多億元的項目資金用於支持油菜生產,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戶積極性,但因單產低、效益低,農戶種植意願仍不強烈,大量適宜種植油菜的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品種、栽培技術方面,我國油菜市場品種“多亂雜”現象仍然存在,品種質量參差不齊,單產水平低,且品種選擇和田間管理沿用習慣做法,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種,以及相應的生產新技術較少。

在生產機械化方面,目前,我國油菜耕種收機械化率總體爲60%。其中,機耕率接近85%,機播率僅爲35%、機收率僅爲44%,移栽機械化率幾乎爲零。聯合機收損失率較高,分段機械收穫缺乏成熟的割曬機械,對油菜產業發展影響較大。

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九三學社中央建議,首先,強化政策支持引導。大力開發長江流域冬閒田擴種油菜,擴大油菜產業種植規模。有序推進“油菜北移南遷”,擴大油菜產業佈局;積極實施“油菜上山”,發展旱地油菜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油菜秋冬播生產工作納入政府督查激勵、糧食安全責任制考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覈範圍。

其次,抓好油菜種業科技攻關,提升油菜生產效益。加強種業科技攻關,注重高含油量、高油酸、抗根腫病、適合機械化生產和多功能利用等育種方向,提高油菜單產,提升油菜產業經濟效益。

最後,持續提高油菜機械化生產水平。加強油菜適宜農田改造與宜機化建設;加快農機農藝融合,加強油菜機收減損技術研究、集成應用和示範推廣,降低生產成本等。

加快推進草畜業發展

對比國外發達國家,九三學社中央提到,國內面臨三大難題。

具體來說,一是,畜牧業發展結構不合理。在歐美澳等農業發達國家,肉奶供給主要以草食動物爲主,草食畜牧業產值佔畜牧業總產值50%以上,部分國家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達80%以上。然而,我國長期豬禽產業一枝獨秀,佔畜牧業比重80%以上。草畜業生產供給能力嚴重不足。

二是,草食畜牧業生產方式有待轉變。在國外,包括美國、阿根廷、巴西等主要大豆出口國,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主要方式是“以草產肉”,草對畜產品的貢獻率高達60%—90%。然而,我國則長期是“以糧養畜”爲主。目前,玉米和大豆種植面積已達7.8億畝,佔比超過耕地總面積43%,自產玉米和大豆絕大部分用於滿足飼料糧需求,仍供不應求。人畜爭糧的發展方式加劇我國糧食結構性缺口,大豆成爲最主要的糧食進口品種,“用國外的糧,養中國的牛羊”極大增加了肉奶供給的對外依存風險。

三是,飼草產業發展緩慢。在發達國家,農業基本構建了合理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飼草業約佔種植業三分之一。我國苜蓿、燕麥和黑麥草等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僅1650萬畝,年缺口達5000萬噸。

與此同時,國內草種業嚴重滯後於其他種業,牧草品種60%以上依賴進口。

以紫花苜蓿爲例,全世界育成品種有1000餘個,僅美國就有220多個審定品種得到使用,我國育成品種僅有90餘個,大規模推廣的只有20餘個,苜蓿用種量80%以上依賴進口。

面對這樣的現實,九三學社中央建議,首先,推進畜牧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強畜禽產品統籌調控,加快推進栽培草地畜牧業發展,探索開發林下草地畜牧業,着力提升草畜產品供給能力;其次,促進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草食畜牧業發展過程中合理釋放草資源潛力,實現變草爲肉、人畜分糧,減輕大豆進口壓力等;最後,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明確將草種納入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重點加大對飼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和種業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扶持優質種業企業發展等。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