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持續走熱的“惠民保”,卻正在面臨參保率下滑的擔憂。據業內數據,多數城市的惠民保項目參保率不足15%,尤其在2022年,部分城市續保率出現明顯下滑。“低門檻”“低保費”的特點背後,參保人羣結構的偏移爲引致死亡螺旋埋下隱憂。

“兩會”期間,圍繞惠民保的討論與建言不斷,藍鯨保險注意到,聚焦於帶病體人羣進行惠民保升級與創新是熱議的方向之一。

“惠民保”參保率出現下滑

兩會之際,“惠民保”這一近年來迅速走熱的普惠型保險產品成爲熱議詞條。

據復旦大學許閒團隊此前發佈的《2022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數據,截至2022年12月1日,全國共推出263款“惠民保”產品,共有超1.23億人次參保,保費超過130億元,覆蓋29個省級行政區。

2020年開始,惠民保進入提速發展期,而在經歷2-3個承保週期後,相關問題也逐漸浮現,面臨着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如政策支持的可持續;經濟效益可持續性,保本微利下企業參與的可持續;醫療保障可持續性,與基本醫保銜接,持續有效降低患者負擔”,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在今年關於加強惠民保制度建設的提案中總結道。

更爲直觀的表現,在於參保率的分化表現。據業內交流數據,目前惠民保產品平均參保率約16.3%,其中,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參保率可達到30%以上,但更多城市的惠民保參保率不足15%,甚至部分地區惠民保參保率不足5%。

縱向比較來看,尤其在2022年,多地參保率也出現了下滑,部分城市下滑幅度達到10-40個百分點。以滬惠保爲例,2021年,“滬惠保”參保人數破739萬,創下“惠民保”首年參保人數之最的記錄,但在2022年,儘管投保期進行了約20天的延期,但參保人數僅實現645萬人。

由於普通疾病經醫保報銷後往往未達惠民保設置的免賠額,參保人感知度偏低,惠民保對年輕人和健康體的吸引力逐漸下滑,導致續保脫落率升高。長期發展下,參保人羣結構出現傾斜,易導致死亡螺旋。

作爲目前“參保規模最大的報銷型商業健康險險種之一”,惠民保亟待進一步的優化與創新。

多位行業專家提出建議,“兩會”期間,孫潔提出,可在產品設計上進行引導,包括在參保人覆蓋面上對既往症和老年人羣可保可賠;在特藥清單的設計上考慮當地需求、臨牀、藥學、藥物經濟學等因素;確保覆蓋醫保外的創新藥品。

又如推廣實行按病組支付模式,其優勢在於產品定位清晰,可改善參保人羣結構,無需設定免賠額,有利於平衡資金流向等等。

其中,藍鯨保險注意到,立足於惠民保,聚焦於帶病體人羣提高保險保障水平的建議,屢被提及。

聚焦帶病體人羣創新普惠保險

2021年10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豐富人身保險產品供給的指導意見》提出,對有既往症和慢性病的老年人羣給予合理保障;2022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鼓勵改善特定風險羣體保險服務,探索擴大對既往症人羣的醫療保障,鼓勵發展專屬普惠保險產品。政策指引下,帶病體人羣醫療保障提升得到關注。

從供給端看,目前我國的商保市場中,帶病體人羣正面臨着投保難的窘境,多數產品將帶病體人羣拒之門外,而基本醫療保險是居民就醫的基本保障,待遇水平無法覆蓋帶病體人羣長期且高額的醫療保障支出。且我國慢病人羣數已高達4億,亞健康人羣體量龐大,帶病體人羣醫療保障缺口急需覆蓋。

兩會期間,在圍繞擴大帶病體人羣醫療保障,彌補保障缺口的相關話題之中,依託於惠民保進行鍼對帶病體人羣進行產品的升級與創新,是熱議的話題之一。

從目前的惠民保產品來看,儘管已有不少城市的惠民保將帶病體人羣納入保障範圍,但從保障內容和額度來看仍存不足。

“一是惠民保產品整體保障水平有限,產品設計了一定的免賠額,同時對既往病症的賠付比例設置折扣。以上海滬惠保2022版爲例,特定住院自費醫療費用保險金責任中,非既往症人羣賠付比例爲70%,既往症人羣賠付比例爲50%;二是既往症患者往往面臨後續高額的醫療費用,惠民保只能部分解決患者的醫療負擔,後續繼發、復發治療費用難以得到保障;三是惠民保可持續的問題,既往症患者與健康體採取單一費率,可能導致健康體退出保障,造成死亡螺旋,影響項目可持續性”,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閒在其研究中提出。

“建議惠民保在基礎款以外,針對不同類型既往症人羣,開發更高保障的升級款產品,以滿足參保人羣多層次的保障需求,同時鼓勵探索覆蓋帶病體的專屬創新性保險產品,進行鍼對各類細分病種的定製產品”,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今年的提案聚焦於推動普惠保險創新,滿足帶病體人羣醫療保障需求。根據惠民保參保人羣調研結果來看,既往症患者人羣也提出願意接受以更高的保費換取更好的保障,呼籲惠民保升級產品,或是專屬的普惠保險創新。

朱同玉在接受藍鯨保險記者採訪時具體分析道,“目前的醫療數據主要掌握在醫保部門和醫療機構手中,保險公司是無法掌握到相關數據的,因此保險產品就要將帶病體排除在外,才能生存下去。但經過近二三十年的積累,我們對人羣各種疾病的患病、用藥、愈後、生存率等情況已經有了深層次分析的數據基礎。這就意味着可以爲此前排除在外的帶病體人羣重新設計新的保險產品,使民衆收益的同時,避免保險公司虧損”。

朱同玉舉例道,在糖尿病患病人羣中,約有20%會轉爲腎病,其中又有約10%患者會轉爲尿毒症,由此,保險公司可以根據患病概率,進行專病保險產品的設計,如根據病患的健康數據,設計不同梯度的保障。

建立醫保、商保、醫療機構、醫藥公司等多方協同鏈條

事實上,近年來,部分商保機構曾陸續推出圍繞慢病、特殊病種患病人羣提供保障的專屬健康險產品,但因用戶單獨購買意願有限、保費較高等因素,導致相關市場未有明顯發展。

商保公司獨立開發帶病體保險面臨能力和動力的瓶頸,在此前提下,朱同玉的建議是,呼籲醫療機構、醫藥公司、地方醫保、商保公司和第三方公司聯手合作,在推動產品設計、提供特藥保障等多個維度對產品開發運營提供幫助,多方主體的參與協作有助於推動帶病體保險的創新研發。

各方各有價值凸顯,如提供核心數據的醫療部門,“醫療部門基於對數據的掌握可以提供最爲準確的參數指標,實現技術支撐”,朱同玉向藍鯨保險表示,“帶病體保險的創新,核心在於精算模型的建立,必須足夠精確,一旦虧損將會影響產品的可持續性”。帶病體保險的運營需要積累更多的數據,增加數據共享的顆粒度,打通醫保局、保險公司、藥企等多方數據鏈條,更好的進行風險評估和測算,提高項目穩定性。

在數據打通的過程中,朱同玉也提醒道,一方面是將個人健康的隱私數據通過處理、脫敏變成公共數據,實現數據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數據需要在國家的政策法規下逐步放開。

而多方協同的鏈條架構,也正是立足於惠民保進行帶病體產品升級與創新的優勢。

“從參與主體上看,惠民保打通了保險公司與健康管理公司、藥企等等相關機構的關聯性,帶病體保險產品設計開發與承保管理更多的需要各方主體參與進來,在傳統賠付之外,提供包括健康管理、看病就醫等服務,惠民保的嘗試也在這方面有所助益”,一位保險業內專家向藍鯨保險表述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