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见中线或者中点的时候,可以尝试倍长中线或类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目的是对已知条件中的线段进行转移.

如图①,AD 是△ABC 的中线,延长 AD 至点 E 使 DE=AD,易证:△ADC≌△EDB(SAS).

如图②,D 是 BC 中点,延长 FD 至点 E 使 DE=FD,易证:△FDB≌△EDC(SAS)

文章图片1

经典例题

【例1】.(2020·陕西咸阳·一模)问题提出

(1)如图,是△ 的中线,则 + __________2;(填“ > ”“ < ”或“ = ”)

文章图片2

问题探究

(2)如图,在矩形中, = 3, = 4,点为的中点,点为上任意一点,当△ 的周长最小时,求的长;

文章图片3

问题解决

(3)如图,在矩形中, = 4, = 2,点为对角线的中点,点为上任意一点,点为上任意一点,连接、、,是否存在这样的点,使折线的长度最小?若存在,请确定点的位置,并求出折线的最小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文章图片4

【答案】(1)>;(2) = 1;(3)当点与的中点重合时,折线的长度最小,最小长度为4.

【分析】(1)如图(见解析),先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得出 = ,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即可得;

(2)如图(见解析),先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出 = 3,∠ = ∠ = 90°,//,从而可得AE 的长,再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 的周长最小时,点F 的位置,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即可得;

(3)如图(见解析),先根据轴对称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折线的长度最小时,′,,,′四点共线,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得出∠ = 30°, = 2 3, = 2,然后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角的和差可得′ = 2 3,′ = 2,∠′′ = 90°。由此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的长,即折线的最小长度。

设′′交于点′,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 = 2,从而可得′ = ,由此即可得折线的长度最小时,点Q 的位置.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轴对称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较难的是题(3),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正确找出折线的最小长度是解题关键.

【例2】.(2021·湖北武汉·八年级期中)已知△ 中,

(1)如图1,点E 为的中点,连并延长到点F,使 = ,则与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

(2)如图2,若 = ,点E 为边一点,过点C 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点D,连接,若∠ = ∠,求证: = .

(3)如图3,点D 在△ 内部,且满足 = ,∠ = ∠,点M 在的延长线上,连交的延长线于点N,若点N 为的中点,求证: = .

文章图片9

【答案】(1) = ;(2)见解析;(3)见解析

【分析】(1)通过证明△ ≌ △ ,即可求解;

(2)过点A 引 ∥ 交于点F,通过△ ≌ △ 得到 = ,再通过△ ≌ △ 即可求解;

(3)过点作 ∥ 交的延长线于点, ∥ ,在上取一点,使得 = ,连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 、 = ,即可解决.

【详解】证明:(1) = ,由题意可得: = ,在△ 和△ 中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 =

【点睛】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例3】.(2020·安徽合肥·二模)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为BC 边上任意点,AF 平分∠EAD,交CD 于点F.

(1)如图1,若点F 恰好为CD 中点,求证:AE=BE+2CE;

(2)在(1)的条件下,求/的值;

(3)如图2,延长AF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G,延长AE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HG,当CG=DF 时,求证:HG⊥AG.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例4】.(2020·江西宜春·一模)将一大、一小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 = , = ,∠ = ∠ = 90°,连接,.

(1)如图1,若、、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与的关系是;

(2)如图2,若、、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与相交于点,连接,猜想、、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作的中点,连接,直接写出与之间的关系.

文章图片16

【答案】(1) = 且 ⊥ ;(2) = + 2;证明见解析;(3) = 2且 ⊥ .

【分析】(1)根据题意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延长AC 交BD 于点C’进行角的等量代换进行分析即可;

(2)根据题意在上截取 = ,连接,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和≅,进而利用勾股定理得出2 +2 = 2进行分析求解即可;

(3)过点B 作BM∥OC,交OF 的延长线于点M,延长FO 交AD 于点N,证明ΔBFM≅ΔCFO,ΔAOD≅ΔOBM,进而即可得到结论.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