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曾仰琳

3月15日,中信銀行和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聯合發佈《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從老年金融消費者備老意識、金融消費意願、金融消費行爲、權益保護認知和防詐騙意識等多維度開展分析研究,並對加強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出相關建議。

對於老年金融消費者的定義,《報告》將其界定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購買、使用金融機構銷售的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50-59週歲準老年人及60週歲以上老年人。

據介紹,《報告》的調查對象爲50週歲及以上的中國公民,調查時點爲2022年8月1日,樣本覆蓋28個省市,共收集有效問卷1436份,其中女性677人,男性759人,50-59歲準老年人人數佔比超過一半(51.1%)。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8億人,佔全國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億人,佔全國人口的14.9%。《報告》指出,隨着1960年以後出生的羣體逐步進入老年期,我國老年金融消費者規模進一步擴大,呈現出新的需求和特點。

擔心虧損是不願金融消費主要原因

對於老年金融消費者金融消費狀況,《報告》從養老儲蓄規劃、金融消費意願、金融產品選擇、風險認知與承受能力、金融知識儲備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在養老儲蓄規劃方面,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爲應該在30-50歲進行養老儲蓄規劃,備老意識較強。養老儲蓄規劃呈性別、婚姻狀況、子女狀況、儲蓄和銀行業務知識完備度等差異。從未結婚、無子女、具備儲蓄與銀行卡知識的女性老年金融消費者比其他受訪者的養老儲蓄規劃時間更早。

在金融消費意願方面,調查顯示,擔心虧損是受訪者不願意進行金融消費的主要原因,佔比爲65%。其中,高齡、從未有過正式工作、經濟困難、獨居和身體不太健康的受訪者金融消費意願相對較弱。

在金融產品選擇上,半數以上受訪者通過和家人商量或聽從專業人士建議的方式進行金融產品投資。資金安全性是選擇金融產品時考慮的最主要因素,佔比爲77.6%。老年金融消費者最看重的三項金融產品增值服務是健康管理服務、購物優惠和優先掛號,佔比分別爲27%、20.1%和18.9%。

在金融產品種類上,受訪者主要投資產品爲基金、保險、股票和國債/債券,佔比分別爲29.9%、29%、26.5%和21.2%。分羣體來看,50-59歲、經濟寬裕和高學歷受訪者更青睞於股票和基金類產品,身體不太健康的受訪者傾向於保險類產品。 

在風險認知與承受能力方面,調查結果指出,受訪者風險認知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在性別、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等方面呈現出較大差異。具體來看,男性風險承受能力高於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認同“高收益伴隨高風險”的比例越高;經濟狀況越好的羣體對“高收益伴隨高風險”認同度越高;身體健康狀況越好風險承受能力越強。

在金融知識儲備方面,調查發現,老年金融消費者在金融消費過程中遇到的兩大困難分別是擔心資金安全、缺乏金融知識與投資技巧,佔比分別爲47.1%、41.8%。受訪者表示最缺乏的五項金融知識分別是投資知識、財務規劃知識、保險知識、數字金融知識和糾紛解決知識,佔比分別爲54.6%、45.1%、37.3%、36.6%和33.8%。

在瞭解金融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方面,主要有五個渠道,包括看電視(50.0%)、手機短視頻(44.4%)、金融從業人員介紹(39.8%)、家人介紹以及朋友熟人介紹(39.1%)。選擇金融機構講座活動和社區活動的比例分別爲26.0%和21.1%。

“想賺錢”是被詐騙最常見心理因素

對於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報告》從權益保護認知、金融風險辨別能力、金融風險辨別方式和防詐騙認知等四個角度進行解讀。

在權益保護認知方面,調查顯示,受訪者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等權益保護相關法律和政策的知曉率分別爲65.7%、79.7%、62.5%。

從金融消費者八項權利知曉率來看,受訪者“自主選擇權”“信息安全權”“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知曉率較高,“受尊重權”“財產安全權”“依法求償權”“受教育權”的知曉率有待進一步提升。調查數據還顯示,受訪者最爲看重“財產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分別佔比爲80.2%、53.1%和39.3%。

在金融風險辨別能力方面,調查結果指出,男性、高學歷、仍在工作、退休前有工作單位、經濟狀況寬裕的受訪者詐騙辨別能力較強。從未有過正式工作的受訪者詐騙辨別能力較弱。因此,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詐騙辨別知識普及力度,並且對詐騙辨別能力較弱的羣體進行鍼對性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受訪者甚至沒有甄別金融廣告、產品及服務信息真僞的意識。

在金融風險辨別方式方面,調查顯示,受訪者更傾向通過與家人朋友討論辨別金融信息真僞(45.0%)。此外,企業資質(41.4%)、金融營銷宣傳人員資質(31.3%)以及金融牌照(29.9%)等官方信息對於老年人辨別詐騙信息幫助較大。不同受教育水平受訪者金融風險辨別方式存在差異。受教育水平較低的受訪者通過與家人朋友討論進行詐騙辨別的比例相對其他方式更高。

在防詐騙認知方面,受訪者認爲當前養老詐騙現象時有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詐騙手法日新月異(70.5%)。而對於如何有效減少詐騙,受訪者認爲加大宣傳防詐騙力度(70.1%)、加強金融教育(60.9%)和加重對犯罪者的處罰力度(63.6%)是較爲有效的手段。

對於老年金融消費者維權狀況,《報告》從被詐騙狀況、維權狀況兩個方面進行描述。在被詐騙狀況中,約一成受訪者在過去三年中遇到過詐騙。其中約四成造成了經濟損失。從被詐騙的原因來看,“想賺錢”是最常見的心理因素,佔比達37.4%,其餘的原因還包括“太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26.4%)、“從衆心理”(25.8%)、“內心孤單”(10.4%)等。

在維權狀況方面,調查顯示,僅半數(50.9%)受訪者在遭受詐騙後採取了維權行動。向公安部門報警(45.8%)和向消費者協會等相關部門反映(39.8%)是常見的維權渠道。增強維權意識與暢通維權渠道是老年金融消費者降低經濟損失風險、提升維權滿意度的重要前提條件。

如何加強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基於上述調查,《報告》對加強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議。

一是金融機構要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將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融入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全過程;

二是要完善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建設,構建老年金融消費糾紛多元化處理機制和法律體系,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大老年人的司法援助力度;

三是提升老年金融教育水平,豐富老年金融教育內容,拓寬老年金融教育渠道,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老年金融消費者教育活動。將老年教育與金融教育有機統籌起來,甚至可以打造金融相關的專業性老年大學。我國政府、金融機構、社區等相關部門應整合老年金融教育資源,滿足老年人金融知識學習需求;

四是踐行“金融爲民”理念,回應老年人金融需求,不斷豐富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切實加強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要把握第三支柱發展機遇,以個人養老金產品開發爲契機,充分把握不同年齡羣體的特徵和個性化金融需求,逐步形成以產品爲核心競爭力的老齡金融服務體系;

五是加強科技賦能、數字賦能,助力保障老年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隨着互聯網與通訊設備的普及,針對老年人的電信網絡犯罪手段花樣日益翻新。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應該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加強詐騙預警,從源頭上降低老年人被詐騙風險。

“老年人的‘養老錢袋子’不僅關乎老年人個人晚年生活的幸福,也關乎老年人家庭的和諧,更直接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戰略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方彧指出,一方面,要從國家制度安排、金融創新發展等外部因素“守護”全體老年人養老錢袋子,以高質量金融服務助力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另一方面,更應從增強風險防範意識、提升財富管理能力等內部因素提高老年人“管理”養老錢袋子的個人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