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有個感覺,現在的乒乓球比賽觀賞性沒以前那麼足了,首先是打法沒有以前那麼多樣,以前正膠、長膠、生膠、削球、直拍橫打各種打法並存,百花齊放,想當年,丁松以獨特的削中反攻的打法在世乒賽團體賽中與瑞典的翻身戰中,作爲奇兵,一戰成名,而國外的朱世赫更把削球打法提上檔次,世乒賽上一舉擊敗當時正值巔峯的馬琳馬大廚,最後殺入決賽惜敗施拉格,直拍橫打天才王浩直拍橫打反手技術獨步天下,開創直拍打法新天地,劉國樑的正膠,老瓦的游擊戰術,特別是馬琳馬大廚的球那打得叫一個神鬼莫測,甚至很多外協會的球員都不願和他交手,因爲經常感覺自己還沒發揮,莫名其妙就敗下陣來,讓對手怎麼輸都不知道,這才叫乒乓藝術啊。可以說多樣的器材加上多變的打法充分體現了乒乓球運動既要有力量、更需要技巧、頭腦的藝術性運動。

現在呢,兩面反膠弧圈成爲絕對主流,接發球就是直接擰拉,然後轉爲上旋球相持,簡單粗暴,看起來回合增多,比賽貌似更精彩,但慢慢地就會發現,乒乓球這項運動變得單一,內容不夠豐富了。

乒乓球講究旋轉、落點、節奏、速度和力量的變化。而隨着大球時代特別是塑料球時代的到來,球的旋轉弱了很多,而乒乓球和其它運動最大的不同就是旋轉,這也是它的精髓所在。由於旋轉變弱,也就不再需要各種多變複雜的技術支撐了,以前那種接發球撇,挑,晃,劈長等細膩多變的手法少了,反手擰拉成爲主流,而節奏也沒以前那樣快慢結合,力量也少了輕重變化,一味就是快速殘暴,更多地是體現出力量和速度,而更有觀賞性、藝術性的旋轉、落點、節奏變化少見了。

前兩年削球還有個候英超、直拍還有人民藝術家許昕、國外的泥窪老師打法也別具一格,飄逸的球風讓人讚歎。現在他們都淡出賽場,而我們只能在各大視頻網站上事發他們的光輝過往了。

國內各種打法是少了很多,直拍橫打隨着最後的大神許昕的退役日漸落敗,不知哪天會不會消亡,削球已經難覓高水平球員,因爲伊藤的存在保留了反手顆粒的幾個女選手,目前來看也上升不到主力層次。國球乒乓有點變味了呀,有點太現實了。

相反外協會近幾年倒湧現出風格不同的選手,顆粒打法有盧森堡的倪夏蓮倪大媽,國外大器晚成的女子球員袁佳楠,瑞典的法爾克,正手正膠反手反膠的打法也取得不俗的成績,而直拍橫打出了國外的邱黨、特別是國外那個眼鏡弟弟A勒布朗,一個白人居然打起了直拍,橫打技術居然還有模有樣,希望他能打出一片天地,讓曾經在我們光輝燦爛的傳統直拍在歐洲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對於出現這種有趣卻令人感慨的現象,值得國人特別是國乒領導層、各梯隊教練員們好好反思,乒乓運動應該怎麼發展,是一味注重眼前的成績呢?還是更要兼顧乒乓球打法的多樣性,保持更好的觀賞和藝術性,進而能夠吸引更多國人蔘與進來,體會乒乓球運動的樂趣,不負國球乒乓這份榮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