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這個世界上,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是最爲緊密,若非上輩子積攢了緣分,這輩子怎能幸運的出生在同一個家庭裏呢?
在所有的關係中,兄弟姐妹是最不容易分散的,父母會老去最終離開這個世界,戀人也會因感情的破裂而走上末路,只有兄弟姐妹永遠不會放棄你,因爲你們年歲相當,並且擁有這段着打斷骨頭還連着筋的血脈關係。
絕大多數獨生子女小時候都很羨慕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因爲在他的想象中,對方的家庭一定充滿了溫馨與和樂,幾乎沒有過孤獨的感受,不可否認,年少時的多子女家庭的確如此,大家齊聚一堂,共同分享着喜怒哀樂。
但孩子終究要長大,然後飛往自己的天空,等到兄弟姐妹各自成家,擁有了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之後,生活的重心就不再是彼此了,而是當下的小家庭。
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規定可知,不滿44歲爲青年45~55週歲是中年,而中國則認爲18~40週歲爲青年,41~60週歲爲中年。
到了中年階段,孩子們都已跨過18歲的年齡大關,此時的他們要麼忙於就業,要麼忙於結婚,對於中年人而言,這一階段是最忙碌的,也是壓力最大的,畢竟孩子要買車買房,父母大概率要支援一些。
壓力大的時候找兄弟姐妹倒倒苦水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小的時候大家就常常分享祕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過多的打擾兄弟姐妹並不是個好主意,越是聰明的中年人就越不會和兄弟姐妹走太近,原因很簡單。
年少時期,兄弟姐妹在同一屋檐下生活,陪伴着同一對爸媽,身上流着相同的血脈。
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絕對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但這隻限於小時候,等到各自進入了中年階段,你就會發現生活的壓力陡然變大。
此時的你絕不可以只爲自己而活,你的身上有太多的壓力,妻子孩子工作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並且隨着時間的慢慢推移,你會愈發感覺力不從心,這種情況不是你自己在經歷,兄弟姐妹同樣如此。
中年時的彼此再也不能像小時候那樣天真無邪的交流討論,再也不能回到過去那段純粹的時光了。
兄弟姐妹逐漸有了自己的圈子,你們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明顯,小時候大家固然生長在同一個環境裏,喫着一樣的東西,玩着同樣的遊戲,可長大之後,各自的發展確實卻天差地別。
這種差距來源於經濟實力,思想水平以及家庭成員,兄弟姐妹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彼此常常聯繫,混得不好的定然覺得自尊心受挫,畢竟沒有人想每天都活在對比當中。
混得好的人就會產生優越感,他要麼以高姿態指點江山,要麼不停的炫耀着自己當下的條件,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這都讓人不自在,也不愉快。
與其在交流中掙扎與糾結,倒不如彼此保持適當的距離,平時少一點聯絡,這對所有人都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親人關係有利於個體更快的融入社會,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家庭就是最基礎的單位,家庭成員互相依賴,彼此扶持,唯有如此,人們才能最大限度的生存下來。
現代社會不像原始社會那樣充滿着重重的危機,我們的壓力無非是感情的維繫和金錢的賺取。
隨着個體的不斷成長,親情將逐漸被愛情取代,對於個體而言,成年後最重要的就不再是過去的家庭了,而是你新建立的親密關係。
新關係有時會超過舊關係,尤其是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忽視的孩子,他們最適合在新的親密關係中找到自我,建立起全新的價值體系。
從某種角度來看,兄弟姐妹間的感情遲早會被夫妻的愛情所取代,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但這卻並不意味着兄弟姐妹間的感情淡化了,甚至是不存在了,它永遠在那兒,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維繫罷了。
兄弟姐妹在一塊兒很容易出現道德綁架的情況,縱使大家有血脈關係,可也不要認爲無條件的幫助另一方是理所應當的事。
總而言之,聰明的中年人一定會和兄弟姐妹保持邊界感,不越界,不打擾,有事的時候能幫就幫彼此扶持,幫不了也絕不會勉強自己,甚至是怨恨對方。
無事的時候聚一聚談一談,回憶往昔,回顧童年,只要大家心還在一塊兒,那就永遠不會分離。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