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今年以來,爲降低產品淨值波動同時獲得增厚收益,銀行理財子公司密集推出了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該類產品目前實際銷售情況如何?投資者在選擇該類理財產品時需要留意哪些問題?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注意到,雖然多數銀行都有銷售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但均未將其作爲主推產品。多家銀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投資者在選擇該類理財產品時,應綜合考量產品投資風險,更重要的是要考慮自己對投資風險的接受度,是否能承受資金波動或投資失敗的風險。

加大了風險監測難度

自去年銀行理財遭遇“贖回潮”後,不少銀行機構開始改變負債端產品結構以穩定資產端,並推出混合估值法等新型理財產品。近期,包括工銀理財、農銀理財、招銀理財、平安理財、浦銀理財在內的多家理財子公司已陸續推出了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

據瞭解,此類產品是將市值法估值、攤餘成本法估值相結合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被設定爲“中低風險”,業績比較基準相對較高,封閉期限較長。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以投資者的身份走訪調研了多個銀行網點,得到了類似的回答:“投資者在選擇該類理財產品時,應綜合考量包括產品投資風險、流動性和收益水平等多種因素”。

一位國有大行理財經理向記者坦言,“經歷2022年‘破淨潮’後,投資者對理財產品越來越求穩。而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爲了應對市場波動、迎合客戶心理而推出的穩健型產品,但該類產品並不意味着不存在風險。”

他向記者解釋稱,由於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不披露具體的投向,投資者無法及時瞭解其底層資產風險變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風險監測難度。

另一位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儘管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能夠在穩健的同時爲投資者博取更高的收益,但這類產品封閉期限較長,不適合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

“根據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的特徵,其比較適合那些對淨值波動比較敏感但又希望在行情上漲時不至於踏空的投資者。”普益標準有關人士提出,投資者在選擇該類理財產品時,應綜合考量產品投資風險、流動性和收益水平,購買與自己需求相匹配的理財產品。

不能及時反映市場波動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混合估值法產品同時結合了攤餘成本法和市值法計量,既保障了收益的穩健,又增大了產品收益的彈性,對投資者有較高的吸引力。此外,該類產品封閉期設計有助於理財經理更好地進行資產配置,提高資金利用率。

儘管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有諸多優點,但也有不足之處。明明表示,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中部分資產採取攤餘成本法,不能及時反映市場波動,可能掩蓋資產的真實風險;此外,封閉運作對於投資者來說靈活性有所下降。

在分析人士看來,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是對低波動理財產品的一個重要補充,但不會成爲主流。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杜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長期來看,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或更多作爲理財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難以成爲主流產品。由於受到攤餘成本法影響,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資產配置範圍有限,並且具有期限較長、流動性較弱等特點,與當前投資者理財偏好存在差異。

“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仍需要依靠提升投研能力來緩解淨值化運營可能產生的大幅波動,同時提高風險管控能力,壓降理財產品的風險水平。”杜陽稱。

明明認爲,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多元的產品線設計、定製化的資產配置服務可能會是理財子公司佈局方向,現金管理類、“固收+”等都存在發展空間,銀行理財不會單一的依靠某類產品進行佈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