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某中小銀行推出全民共興貸產品,固定年化利率低於3%,首次獲得授信的客戶還可以享受到免息券服務。與此同時,多家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也相應調整消費貸產品利率,在疊加諸多優惠條件後利率水平已降至3.5%至4%之間。消費貸利息下降引發市場關注。有觀點認爲,多家銀行機構密集下調消費貸利率,此時消費者應薅一把“羊毛”。比如,現在貸款購買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時,與以往消費貸的利息相比,能夠節省不少開支。

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以來,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降傳導效應明顯,消費貸利率呈現下行趨勢,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消費者提前消費。儘管如此,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央行發佈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住戶消費貸款增速回落,全年增加6755億元,同比少增7646億元。這樣看來,金融機構發力消費貸仍有很大增長空間。

作爲零售金融產品之一,消費貸是面向個人申請後發放的用作消費支出的純信用免擔保的金融產品。目前,不同金融機構對於貸款產品用途有不同的設置,有的消費貸只能專款專用,指定購買某些商品;有的只能刷卡消費,但不能提取現金。總之,無論哪種形式的消費貸,其出發點始終是瞄準消費市場,滿足個人消費需求。

目前,多家金融機構爭先佈局消費貸主要在於推動零售業務轉型,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從A股上市銀行已經公佈的財報數據看,多家銀行的消費貸成爲零售金融新支柱。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信貸需求跟不上,央行近期發佈的存款數據不斷高企。加之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放緩,居民消費動力略顯不足,今年年初以來,金融機構爲守住消費貸這個盈利增長點,紛紛優化消費貸供給,主動減費讓利,搶佔消費貸市場份額,以此提振信貸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在擴內需、促消費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很容易打起消費貸的“價格戰”。有的金融機構重貸而審批不嚴,爲儘快獲客降低消費貸的申請條件和審批標準,未能準確評估和識別借款人償還能力。還有的金融機構貸後輕管理,導致本該用於消費屬性的錢違規流入房產、股市等投資領域,這也是接下來監管部門應着力監管的重點方向。

無論是銀行機構,還是助貸平臺,都想從消費貸這塊蛋糕中分得一杯羹,但是一哄而上的、盲目的過度授信行爲,恐將賠了夫人又折兵。金融機構在借款人徵信、收入等環節若審覈不嚴,容易滋長多頭借貸問題,抬高債務槓桿。令人擔憂的是,金融機構若只管放貸,不做好貸後管理,如果借款人收入減少或是違規使用消費貸資金,很容易埋下壞賬風險隱患。因此,對金融機構而言,不能做甩手掌櫃,應切實做好貸後風險防範,嚴格按照監管展業制度要求,從流程和技術上管理好貸後資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穩定汽車等大宗消費,推動餐飲、文化、旅遊、體育等生活服務消費恢復。隨着這些與消費貸覆蓋面高度重合的消費場景的恢復,金融機構將迎來新機遇。接下來,金融機構在盡最大努力順應居民消費新趨勢、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既要做好與消費政策的有效銜接,又要從客羣實際出發,科學適度投放消費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