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新能源車媒體InsideEVs轉載了一篇文章,在評論區裏收穫了上百條評論。


這篇文章討論了關於“電動車什麼時候才能比燃油車賣得多?”的問題,並刊登在特斯拉零配件第三方供應商EVANNEX官網上,作者是一位名爲Charles Morris的自由撰稿人。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作爲一名專注於研究電動車領域發展的資深媒體人,Charles Morris對電動車現階段的發展進度卻持着不樂觀態度。


熱愛電動車的資深媒體人和銷售特斯拉零配件的商家都紛紛“倒戈”,這兩種立場的反轉,也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咱們先來看看Charles Morris都說了什麼?(下文均翻譯自原文)


當下,包括一些汽車、石油行業的強勢企業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會承認,汽車電氣化是未來大趨勢。但是,我們所討論的這個未來到底有多遠呢?雖然部分汽車製造商和各地政府已經開始爲結束石油時代制定目標和日期(有的則更含蓄地表達爲“願景”),但燃油車擁護者視之爲不切實際的做法,環保主義者則嘲笑這是畏首畏尾的表現。


那麼,那些專業的獨立分析師、顧問、智庫呢?他們詳細深入地研究市場和技術,收集大量數據以豐富他們的調查報告,提高其預測的準確度,這樣才更有助於把報告賣個好價錢。那麼,這些掌握大量信息和數據的專業人士,他們對汽車電氣化的預測應該很接近了吧?

實則不然。由於調查時間不同、調查組織的傾向性不同(有的側重技術方面,有的側重政治、經濟方面)、預測的時間跨度不同等,不同機構發佈的調查結果和對行業的預測都會存在差異。


就拿“電動車銷量反超傳統燃油車的日期”這一項我們常見的預測爲例,幾家經常被分析師們引用的權威機構的數據之間也大相徑庭。


IHS Markit 2021年1月份發佈的預測顯示,至2025年,外插電式汽車(含PHEV+BEV)的全球銷量將超過1220萬臺。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簡稱BNEF)在2020年的一份報告中則預測,至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達到850萬臺,至2040年,全球售出的乘用車中將有一半以上爲電動車。而在2021年5月發佈的最新報告中,BNEF又更新了預測——至2035年,歐盟有條件實現電動車市佔率達100%。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在2021年4月則預測,至2026年,電動車將佔全球乘用車銷量超過一半以上。


爲何這些機構之間的預測會有這麼大的差異?確實,電動汽車技術將會繼續快速發展,價格也會繼續下降,但在汽車電動化的發展進程中,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車企、政府和消費者的行爲等。


車企是善變的。多年來,包括日產、寶馬和豐田在內的多家車企,都曾更改或調整各自的電氣化策略。目前,大衆集團和通用汽車集團似乎都在全力“押寶”純電動,但也不能保證他們會堅持到底。在純電動領域,單靠特斯拉一家是不足以推動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的,更多車企加入纔是一個更可喜的局面,但特斯拉走的路是也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並不是所有入局者都能堅持走下去的。

寶馬iX3

另一方面,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也將極大推動電動車的需求。一旦完全自動駕駛得以實現,或許就像馬斯克所說的,擁有一臺汽油車很快就跟擁有一匹馬一樣(過時)。當然, 馬斯克也無法預測這種情況何時纔會發生,畢竟光是各國政策和充電設施的發展,就是他無法精確預測的。


不過,有幾點是一衆機構們均達成共識的。其一,目前,歐洲取代中國成爲汽車電動化的領軍市場,而美國則遠遠落後。麥肯錫在2020年發佈的報告中稱,2020年第一季度,美國的電動車銷量同比下降了33%,而歐洲則增長了25%。此外,這份報告還研究了16個國家/地區的電動車普及率。報告顯示,普及率排名前10名的國家中,有9個位於歐洲,而美國排名倒數第二。


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電動車的銷量是顯著增長的,但美國仍未趕上其他市場。IHS Markit預測,2021年,中國在全球電動車的市佔率將達44%,歐洲約佔28%,而北美僅佔16%。

這些報告中還有一個共通點是,到目前爲止,特斯拉還是無可爭議的全球電動車領軍者。麥肯錫的報告稱,特斯拉在全球電動市場的份額從2018年的12%增加至2019年的16%,這主要歸功於Model 3在全球多個市場的熱銷。


但這種勢頭可能不會一直持續。在歐洲,本土車企已經給了特斯拉一記“下馬威”——據IHS Markit數據,2020年,大衆汽車集團以24%的市佔率稱霸歐洲電動車市場,雷諾(16%)緊隨其後,特斯拉(8.6%)只排在第三。而根據BNEF預測,至2022年,全球將有500多款電動車型可供選擇。


還有一個發現,是大多數機構、分析師都同意的,然而這並不算一個好消息,那就是:當前的電動化進程太慢,對於阻止災難性氣候變化的發生根本無濟於事

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簡稱IEA)的最新報告顯示,迄今爲止,各國政府作出的氣候承諾即使能完全兌現,在全球範圍內,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遠未能達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水平,更遑論爲“控制全球升溫幅度在1.5°C內”這一目標作貢獻。


根據IEA的預測,如果人類不想最後終結於全球海平面升高,那麼,至2035年,化石燃料汽車必須全面停止銷售,以可再生能源爲動力的電動汽車作爲替代。


電動車銷量到底什麼時候能超過燃油車?文章直到最後都沒有明說,但從Charles Morris列舉的一系列電動車發展的“難題”來看,要實現這一跨越顯然困難重重,而一衆國家推出的“燃油車禁售令”如今看來其實也是杯水車薪。


按Charles Morris的說法,電動車要實現銷量“逆襲”怕是遙遙無期,而評論區裏不少網友也“力挺”這一觀點,有的更用親身例子闡述了“不看好”的原因。

網友Northwest Eagle:這問題有一個簡單的答案——當電動車比汽油車更適合大衆選購時,人們自然就會接受電動車了。當初,汽車取代馬車,並不是因爲政府禁止使用馬車。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首先是昂貴、帶實驗性的車,然後車漸漸變得更便宜、更標準化、性價比更高。福特看準了汽車行業的潛力,並推動了這個行業的發展,讓汽車不再只是有錢人的玩具。


如今,我們也看到了電動車的進步。價格在下降,續航里程在增加,日產聆風和特斯拉已經向普羅大衆(而不僅僅只是有錢人)展示了電動車的實用性。……完成這一轉變的最佳方式就是讓發展技術,提供比以前更好的東西,而不是禁止現有的產品,強迫公衆選擇他們不想要的東西。


網友tax refund:我這週末纔剛買了一臺燃油車。

網友ffbj:讓我們來看看多年以後它還能賣出多少錢。

網友Rulle:面向大衆的話,目前的汽車電池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無法擔當起傳統燃油車的角色。個人預測,電池技術還需要5-10年才能成熟到足以取代化石燃料,又或者屆時有另一種新技術來取代當前的電池技術。


僅根據我的個人經驗,談談我的看法。我剛買了一輛燃油車,在此之前我也不是沒考慮過電動車,但我妻子問了一個問題,讓我徹底放棄了買電動車的念頭——“如果開一臺純電動車,我們要多久才能到(親人)家?”


首先,我們的用車需求是在預算範圍內,買一輛能放得下一隻大狗的車,選來選去只有奧迪e-tron比較合適,不過我不太喜歡,謝謝!

奧迪e-tron

我是這樣得出結論的:我過去開的是一臺柴油版的奔馳E200d,滿油續航超過1300公里。我去距離最近的親人的家有1350公里,開車約15小時。基本上途中加一次油,休息一下溜一下狗,全程用時16.5小時,開一天就能到。


但如果我開的是奧迪e-tron,我預計每200公里就要充一下電(高速公路平均時速150km/h)的話,那全程就得起碼停7次。即使用ECO模式駕駛,250公里充一次,但不能開那麼快,你也不得不增加幾個小時的駕駛時間。假設每次停1小時,那就是跑一趟回家我要花費22個小時,那起碼要預整整2天時間。

網友Sam:當所有人都負擔得起的時候。

網友Pitounet:我完全認同你的觀點,這是唯一的限制因素。只要純電動車的價格仍高於一臺燃油豪華車的話,就別指望電動車銷量能比燃油車好。

網友Sam:是的,雖然現在純電動車的價格越來越親民了,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它們的起售價還是不便宜。在純電動車的價格和同級燃油車持平之前,政府補貼是讓消費者選擇電動車的最佳方式。

網友schinud omsub:什麼時候?除非女生們不再跟那些開着發出噪聲、散發着濃烈燃油味車子的男生約會吧,否則免談!

網友andreaskorpassy:過分樂觀者往往會忽視了北美人、加拿大人對汽油動力的上癮程度(比如吹葉機、汽艇、大皮卡、SUV等等)!平時嘴上常說的不代表着他們會真正改變,環境、氣候變化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次要的!

網友Arizona resident:《侏羅紀公園》裏面有個場景,老人問獵人:“我想知道你能不能開一臺加油的吉普車把我孫子帶回來……” 一定程度上總結了我牴觸僅依靠純電動車的未來的原因。除非純電動車能夠帶我穿過森林、農場、偏僻小鎮、不發達的地區等等,能夠毫無問題地穿越阿拉斯加、橫穿德克薩斯南部且無需補給,否則我還是會堅持開我油耗10mpg的四驅豐田坦途,可能再外加一臺二手汽油凱美瑞。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怎麼看呢?


文 | 鹿由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