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不管是被抄襲、模仿還是借鑑,跨國車企在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給自主車企帶來了全方位的汽車資源。

比如,硬件上的生產線和零部件,軟件上的質量管理體制和研發體系,還有汽車銷售全流程,這些都是一流先進經驗,讓中國汽車少走彎路,多快好省地打造汽車強國。

跨國車企通過合資車企不斷引進全球車型,讓中國市場能夠享受全球汽車產品,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雖然是本土化企業,卻同樣擁有全球視野和資源。

曾經跨國品牌是用戶的絕對首選,部分自主車企跟跨國品牌車型,相同的零部件和造型設計也曾經獲得部分用戶的認可,如今國貨當自強,一輛與知名車型造型相類似的自主車型,早已很難獲得市場和用戶的認可。

曾經自主車企只需要做好跟隨策略,跟隨着領先的跨國車企,市場表現總不會差到哪裏去,如今跨國車企的技術和設計早已不再是遙遙領先,甚至在某些方面,自主車企已經走在了前面。


從整車到動力系統,從發展之初的拿來主義,再到當下的正向研發,自主車企已經走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尤爲顯著。

領克、WEY和廣汽傳祺等等傳統自主汽車品牌,已經初步實現了中國自主品牌向上的目標,外觀設計極具辨識度、技術也毫不遜色,服務上也推陳出新,不斷滿足客戶更加嚴格和個性化的需求。

在智能汽車領域,不管是蔚來的極致用戶服務體系、小鵬汽車的自研自動駕駛系統,還是理想ONE的現實新能源動力系統,都是敢爲人先的舉措,也樹立了一個個行業的標杆。

在我們之前的一篇關於長安汽車“凡爾賽”的文章中提到,長安汽車呼籲自主品牌要實現共贏,共同對抗合資品牌。我們不禁想到,自主品牌的對手還是合資品牌麼?即使是,那自主品牌的劣勢在哪裏,需要在哪些方面改進?

即便是跨國車企依舊佔據中國汽車市場的主要份額,但眼下發展得不錯的,也就大衆、通用、日產、豐田和本田等爲數不多的車企,福特、標緻、現代等等車企無不陷入發展困境,誰又值得學習?


吉利、長安、奇瑞和比亞迪等等自主車企,在各自品牌特色的造型之外,已經在整車和動力平臺化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並且發佈了用戶認可的汽車產品。

吉利和長城已經用百萬汽車銷量超越了很多跨國車企,在自主品牌獲得用戶認可,銷量逐漸攀升的當下,自主車企已經到了“要贏人先要贏自己”的全新歷史階段。

在中國市場減配、質量和服務問題層出不窮,跨國汽車品牌的神話早已破滅,中國市場和用戶不再迷信跨國品牌,而更加註重一輛輛汽車產品本身,這是自主品牌的最好發展機會。

誠然,在自主車企面前還有大衆和豐田等跨國車企抵擋,自主品牌的發展更多地只是在初始階段的快車道,但智能汽車這個全新的發展方向,對於所有車企來說,都在同一起跑線上。


曾經自主品牌對於跨國品牌的優勢,就是更高的性價比:同樣的售價,自主品牌的車型級別要高一級,自動座椅、自動空調等等配置高一些,如今自主品牌的汽車,同樣在智能功能的搭配上更加豐富。

不管是免費的車載網絡流量、中控娛樂系統,還是汽車安全系統和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自主品牌都實現了智能汽車的觸手可及,而這些智能設備是用了就離不開功能。

在電動汽車領域同樣也是如此,先別說中國品牌已經擁有足夠豐富的產品,僅在動力電池的續航里程上,自主品牌已經實現了600公里,甚至700公里,而跨國車企的純電動汽車在今年才陸續交付,續航里程也就500公里左右。

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的當下,汽車行業正在靜悄悄地發生着天翻地覆的變化。


曾經跨國車企的品牌號召力還在,但已經不再是一葉蔽目;曾經作爲跟隨者的自主車企,已經成爲時代的弄潮兒,站在市場發展的第一梯隊。

正所謂高處不勝寒,部分陷入發展困境跨國車企的前車之鑑,自主車企要如履薄冰地記在心上,在發展過程中,不要忘記自己在品牌、質量和服務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樣才能持續保持進步,不落後於用戶的需求,不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當前方的跨國競爭對手一個個減少,遮擋和阻礙正在逐漸消失,美好的風景也逐漸浮現在自主品牌面前,回頭再看已經枉然,自主品牌是時候要自己獨立趕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