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在政策助推下換電迎來“新風口”,吉利科技、長安、東風等企業紛紛入局,一時間新註冊的換電企業高達3000多家。“換電”成爲行業熱詞。

近日,特斯拉中國經營範圍新增“新能源汽車換電設施銷售”,一度讓外界認爲特斯拉將開啓換電服務。一石激起千層浪,換電與充電誰纔是主流引發熱議。

換電模式並不是新興的商業模式,早在2011年國家就對此進行過規劃,2020年換電被列入“新基建”後,換電體系開始加速建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爲,此次國家再次提出換電模式,給產業提供了很大想象空間。

換電模式激活了商業運營電動車市場

無論是對物流車、電動重卡還是共享車、出租車來說,換電都是一個良好的商業模式。“車電分離”能夠大幅降低電動卡車的購買成本,甚至能夠做到與燃油車一致的價格,單次補電成本也比柴油車更低,這對用戶來說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車輛運營線路較爲固定,更有利於科學合理地進行充電站規劃與建設。此外,換電讓這類車輛無需裝載更多電池,節省的空間可以裝載更多貨物,提高用戶收入。

對出租車行業來說,換電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換電模式能夠減低購車成本,同時可以根據投放車輛數量精準規劃換電站的佈局,補電無需排隊。記者瞭解到,目前北京換電站超過140座,能夠實現市內平均半徑5公里以內的換電服務,單車換電時間縮短至90秒,換電服務能力可滿足每天2.2萬次換電服務需求,讓司機師傅省時省力更省錢。

換電規模化推廣仍存不少阻力

標準化是換電模式推廣的一道難題。換電要求電池標準化、接口標準化甚至是電池管理系統也要標準化,這對企業技術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雖然北汽、吉利、奇瑞等車企都計劃涉足換電,但誰都不願放棄自己的電池體系,標準不一,電池無法共享。

商業模式難以閉環也是制約換電規模化推廣的重要因素。換電站需要高昂的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它需要爲每臺車儲備1.5塊電池才能維持正常運轉。北汽新能源曾向媒體透露,一個換電站的建設成本近1000萬元,電池儲備的成本達到322萬元。鉅額的資金投入加上5-6年的長投資回報週期對企業提出巨大挑戰,換電更像是大資本的“遊戲”。

換電本身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電池包的頻繁拆卸會加劇接口的磨損,影響電池壽命,甚至可能加大自燃的風險。事故一旦出現,責任難以劃分。另外,電池老化提高了電池在存儲、運輸過程中的風險。換電站一旦發生事故會對周邊居民、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對汽車企業來講,換電模式會制約產品創新。我們知道,不同用途的車輛對電池包的尺寸、能量密度、電芯等要求也不盡相同。以特斯拉爲例,其熱銷的Model 3、Model Y與Semi、Cybertruck等車型對電池包尺寸、性能指標的要求相差巨大,顯然換電模式無法滿足旗下產品多樣化的訴求。

在私家車市場充電模式更佔優

無論充電還是換電,其本質都是對電池的一種補電行爲。對大衆消費者來說,補電的便捷性和補電效率纔是其關注的核心。

在補電便捷性上,充電模式擁有先天優勢。由於建設成本低,充電站得到大規模推廣,目前已經形成以國網、特來電、星星充電等第三方充電服務商爲主、以車企專屬充電樁爲輔的多級充電體系,全面滲透到用戶日常用車場景,無論你是去酒店開會,到景區旅遊還是長途行駛,充電站能夠做到全覆蓋。

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底充電設施實現對全國450座城市的覆蓋,覆蓋率約爲90%。公共充電站超過6.38萬座,充電樁數量高達80.7萬根。隨着充電站建設的提速,2021年我國車樁比有望達到2.7:1,充電難問題會進一步緩解。

其次,超級充電技術讓充電慢的問題得到化解。各企業的快充技術不斷提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特斯拉第三代超級充電樁(V3),V3超級充電樁支持最高250KW的峯值充電功率,可實現Model 3充電15分鐘最高可補充約250km的續航里程。

“超級充電”技術成爲諸多企業研發的重點。此前,理想汽車宣佈將把400KW“超級充電器”作爲下一步研發方向,投產後將實現10分鐘補充 300-500 公里續航。

隨着“10分鐘充電”、“5分鐘充電”等超快充技術的面世,電動車充電體驗將會超過燃油車的加油體驗,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充電市場的痛點。

實際上,手機產業同樣有過相似的經歷,從規格不一、互不兼容的換電電池逐漸向固定電池轉變,如今手機充電接口也在逐步走向統一。充電與換電融合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或許兩者將在不同市場發揮各自能效,解決社會問題。但究竟誰是主流,市場會給出選擇,時間會給出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