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滴滴旗下自动驾驶公司宣布与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智能汽车领域探讨合资、合作模式,全新定义并开发一款可投入规模化应用的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并全速推进量产。传言了许久的滴滴“造车”的新闻被坐实。滴滴与广汽埃安的合作背后实际上代表了一种趋势,大家都知道随着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政策法规的逐步放开,智能汽车的未来版图日益清晰---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智能网联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智能汽车巨大的市场潜力催动下,互联网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之间的合作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科技大佬相继牵手埃安


科技公司与车企合作成为新模式,但选择谁却大有学问,强强联手是普遍规律。比如除滴滴之外,自2017年开始,华为、腾讯、百度、科大讯飞等行业龙头企业便先后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同广汽埃安展开了深度战略合作。


区别于其它车企简单的供应商合作关系,滴滴、华为、腾讯这些科技巨头与广汽埃安的合作都属于“深度捆绑”的模式。

如本次滴滴与广汽埃安的合作,就不是为了定制网约车这么简单。此次合作,其目的就是结合双方的优势,将广汽埃安领先的自动驾驶整车平台及整车设计、制造能力与滴滴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研发的优势结合,共同从线控底盘、自动驾驶传感器与系统集成等基础维度,对汽车这一交通工具进行重新定义,打造一款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汽车,加速推进无人驾驶共享出行时代的到来。


包括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双方投入了研发团队,甚至还是在一起联合办公,共同研发下一代智能纯电动汽车。且从2017年6月华为首次牵手广汽埃安到今天,双方在2020年9月、2021年3月、2021年4月又针对智能化、网联化及自动驾驶等领域展了数轮深化合作。


又比如,一些车企与腾讯合作只停留在车机系统层面;而广汽埃安自2017年与腾讯展开战略合作至今,双方已经在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内容及服务、生态云平台、智能座舱、如祺出行及资本运作等方面结出了大量硕果。科大讯飞则是与广汽成立了“星河智联”公司,在汽车数字化领域结成了统一战线。


就在4月29日,正式宣布下场造车的小米创始人雷军,也去到了广汽埃安进行了调研。媒体报道,这是雷军在给“小米造车”物色合作对象·······

可以看到,广汽埃安已经成为了科技巨头进军智能汽车产业的“不二之选”。

当然大家对华为、腾讯、百度、科大讯飞以及滴滴这些科技巨头的实力都是比较熟知的,对埃安的熟悉程度可能就要弱一些。这些科技巨头为什么都先后选择与广汽埃安联手,而不是其他车企或是新势力?它们之间的合作又会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气象?这是很多网友比较好奇的。这非常值得讨论,埃安何德何能能够获得如此多科技巨头的青睐?

揭开“独宠”背后的秘密,凭实力赢青睐


面向未自动驾驶+智能出行将形成一个数万亿级规模的市场,几乎所有科技企业都非常明确,与车企加强合作是未来赢得智能汽车市场竞争力的机会。但选择谁确实是一个难题,在中国,车企众多,汽车设计、生产制造都是可以依赖代工模式解决的,科技巨头们也深谙竞争之道,也知道科技、未来相关竞争的关键在哪里,很显然他们做选择的就不是单单看谁会造车,而是更看重车企的体系实力。


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新势力造车一波接一波,看得人眼花缭乱,有正经造车的,也有玩花拳绣腿的。

科技巨头们最为看重的则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是一时的品牌营销。在这一点上,广汽埃安背靠广汽集团这颗大树,有着极其强大的根基。虽然埃安2107年才成立,但广汽集团实际上已经有十几年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基础和8年新能源技术沉淀,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有着领先行业的积累。光是研发团队,广汽埃安就超过6000人,拥有极为强大的自研实力。相较之下,那些新晋成立的造车新势力,显然不具备广汽埃安这样的技术沉淀与自研实力。


当然,自研不是空谈,最终还是要看落地的成果和表现。从现有的技术成果来看,广汽埃安的确有让科技大佬们侧目的本领。最为突出的是:埃安是国内唯一在EV(纯电动)、ICV(智能网联)同步发力,且在两大领域都具备领先技术创新能力的新能源车企。

如广汽埃安是国内首个提出平台化的车企,其自主研发的GEP 2.0纯电专属平台,搭载行业领先的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具备行业领先的自动驾驶软硬件整合能力,可以说GEP2.0是埃安在EV和ICV技术落地的最好呈现。GEP 2.0平台集电动车平台,三合一电机,.开放式线控平台,电控转向、冗余制动-ESP hev+ibooster于一身,是行业公认的接口开放程度、平台稳定性安全性较高的整车平台。百度、滴滴、文远智行、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领先公司已经明确使用广汽埃安的AION S与AION LX车型。


拥有纯电动车专属平台,意味着车辆拥有更大的科技赋能潜力,这也是众科技巨头选择广汽埃安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知道截止目前,全球拥有成熟纯电专属平台的车企也仅有特斯拉和广汽埃安。很显然,特斯拉开放平台合作自不现实;广汽埃安自然也就成为了科技企业的首选。

不仅如此,除了兼备EV和ICV整合实力的的GEP2.0,埃安在EV领域,也一骑绝尘。

譬如在特斯拉都无法实现的电驱领域,广汽埃安实现了重大突破。推出全球首创高性能两挡双电机“四合一”集成电驱。今年3月,广汽埃安还发布了全球首创的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实现了三元锂电池整包针刺不起火,刷新了三元锂电池安全标准。


另外,凭借“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广汽埃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1000公里续航技术量产搭载的品牌。广汽埃安的“超级快充电池技术”将于今年9月首次搭载在AION V上。其中6C版本可以实现0%-80%电量充电时间8分钟, 30%-80%电量充电时间 5分钟。

而在ICV领域,广汽埃安亦马不停蹄。

去年8月,广汽埃安便量产交付全球首批具有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AION LX;年底又率先交付了全球首款实现5G智能互联的AION V,开启汽车万物互联时代。按照计划,广汽埃安正在与合作伙伴开发L4级自动驾驶车辆,计划将于2024年量产。


科技企业进军智能汽车产业更多的是在软件、算法等层面为车辆赋能;因此,它们不可能去选择一个没有领先“三电”技术的车企进行合作。落到消费端,车辆的续航里程、驾驶品质、充电效率仍是用户下单的基础。没有好的EV&ICV技术基础,好比人没了骨架,脑袋再聪明,也动弹不得,这其实也是科技龙头相中广汽埃安的核心原因。

虽然埃安“技术咖”标签明显,但技术实力的强大与否从来就不是夸出来的,而是靠市场检验出来的。要博得科技大佬的青睐,首先要搏得用户和同行的认可。

在这一点上,埃安的表现格外有说服力。得益于强大的研发智造实力,埃安已经率先实现了中国品牌对合资品牌的“换道超车”:旗下的AION S、AION LX、AION V、AION Y四款智能纯电动车产品已全部向包括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等合资品牌实现“反向输出”,得到合资品牌的高度认可。中国自主技术及产品输出到合资车企这在汽车行业来说,是极其罕见的,实力可见一斑。

市场同样不会说谎。在领先的EV+ICV技术和出众的品质口碑助力之下,短短4年,广汽埃安的销量便从2017年的5000台增长到2020年的累计年销量超6万台,销量排名升至第5名,成为了新能源标杆车企。根据乘联会发布的4月销量数据显示,埃安4月同比增长 110.25%,今年1到4月埃安销量超过2万5千台,随着新产品AION Y的上市发力,今年埃安将实现年销10万辆大关。


正所谓“强强联合”,滴滴、华为们自然是看到了广汽埃安在EV&ICV领域的雄厚实力和自研能力,才下定决心与之结成同盟的。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科技巨头牵手广汽埃安,实则是一种必然之举。因为在整个行业中,你很难找出第二家像广汽埃安这样既有实力,又乐于开放的车企了。

未来可期,广汽埃安将承载更多“独宠”


放在数年前,你可能很难想象,一家国企居然会受到如此多民营科技公司的青睐。在惯有的认知中,国企身上总有些保守、老派的气质。但是从广汽埃安的“朋友圈”来看,它大概是“最不像国企的国企”。“物以类聚”,广汽埃安之所以能凝聚到像华为、滴滴、腾讯、百度等这样科创企业,也是因为埃安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活力和进击实力的开放型科技公司。


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要为用户提供更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要让中国智能汽车引领世界。要实现这一目标,单打独斗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像广汽埃安这样,广结天下名仕,携手共进,才能在未来迎来更大的成功。

随着后续混改及独立IPO,广汽埃安定然会迎来更多科技企业的橄榄枝,它会成长为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超级独角兽”。在未来,广汽埃安能够和它的“朋友们”造出什么样的产品?他们能否推动中国智能汽车引领全球?值得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