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滴滴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宣佈與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智能汽車領域探討合資、合作模式,全新定義並開發一款可投入規模化應用的無人駕駛新能源車型,並全速推進量產。傳言了許久的滴滴“造車”的新聞被坐實。滴滴與廣汽埃安的合作背後實際上代表了一種趨勢,大家都知道隨着自動駕駛、車聯網技術的發展及政策法規的逐步放開,智能汽車的未來版圖日益清晰---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智能網聯將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在智能汽車巨大的市場潛力催動下,互聯網科技企業與傳統車企之間的合作開始變得越來越頻繁。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科技大佬相繼牽手埃安


科技公司與車企合作成爲新模式,但選擇誰卻大有學問,強強聯手是普遍規律。比如除滴滴之外,自2017年開始,華爲、騰訊、百度、科大訊飛等行業龍頭企業便先後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領域同廣汽埃安展開了深度戰略合作。


區別於其它車企簡單的供應商合作關係,滴滴、華爲、騰訊這些科技巨頭與廣汽埃安的合作都屬於“深度捆綁”的模式。

如本次滴滴與廣汽埃安的合作,就不是爲了定製網約車這麼簡單。此次合作,其目的就是結合雙方的優勢,將廣汽埃安領先的自動駕駛整車平臺及整車設計、製造能力與滴滴自動駕駛軟、硬件技術研發的優勢結合,共同從線控底盤、自動駕駛傳感器與系統集成等基礎維度,對汽車這一交通工具進行重新定義,打造一款無人駕駛新能源車型汽車,加速推進無人駕駛共享出行時代的到來。


包括與華爲的合作,也是雙方投入了研發團隊,甚至還是在一起聯合辦公,共同研發下一代智能純電動汽車。且從2017年6月華爲首次牽手廣汽埃安到今天,雙方在2020年9月、2021年3月、2021年4月又針對智能化、網聯化及自動駕駛等領域展了數輪深化合作。


又比如,一些車企與騰訊合作只停留在車機系統層面;而廣汽埃安自2017年與騰訊展開戰略合作至今,雙方已經在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內容及服務、生態雲平臺、智能座艙、如祺出行及資本運作等方面結出了大量碩果。科大訊飛則是與廣汽成立了“星河智聯”公司,在汽車數字化領域結成了統一戰線。


就在4月29日,正式宣佈下場造車的小米創始人雷軍,也去到了廣汽埃安進行了調研。媒體報道,這是雷軍在給“小米造車”物色合作對象·······

可以看到,廣汽埃安已經成爲了科技巨頭進軍智能汽車產業的“不二之選”。

當然大家對華爲、騰訊、百度、科大訊飛以及滴滴這些科技巨頭的實力都是比較熟知的,對埃安的熟悉程度可能就要弱一些。這些科技巨頭爲什麼都先後選擇與廣汽埃安聯手,而不是其他車企或是新勢力?它們之間的合作又會給行業帶來什麼樣的氣象?這是很多網友比較好奇的。這非常值得討論,埃安何德何能能夠獲得如此多科技巨頭的青睞?

揭開“獨寵”背後的祕密,憑實力贏青睞


面向未自動駕駛+智能出行將形成一個數萬億級規模的市場,幾乎所有科技企業都非常明確,與車企加強合作是未來贏得智能汽車市場競爭力的機會。但選擇誰確實是一個難題,在中國,車企衆多,汽車設計、生產製造都是可以依賴代工模式解決的,科技巨頭們也深諳競爭之道,也知道科技、未來相關競爭的關鍵在哪裏,很顯然他們做選擇的就不是單單看誰會造車,而是更看重車企的體系實力。


大家都知道最近幾年,新勢力造車一波接一波,看得人眼花繚亂,有正經造車的,也有玩花拳繡腿的。

科技巨頭們最爲看重的則是品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不是一時的品牌營銷。在這一點上,廣汽埃安背靠廣汽集團這顆大樹,有着極其強大的根基。雖然埃安2107年才成立,但廣汽集團實際上已經有十幾年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基礎和8年新能源技術沉澱,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有着領先行業的積累。光是研發團隊,廣汽埃安就超過6000人,擁有極爲強大的自研實力。相較之下,那些新晉成立的造車新勢力,顯然不具備廣汽埃安這樣的技術沉澱與自研實力。


當然,自研不是空談,最終還是要看落地的成果和表現。從現有的技術成果來看,廣汽埃安的確有讓科技大佬們側目的本領。最爲突出的是:埃安是國內唯一在EV(純電動)、ICV(智能網聯)同步發力,且在兩大領域都具備領先技術創新能力的新能源車企。

如廣汽埃安是國內首個提出平臺化的車企,其自主研發的GEP 2.0純電專屬平臺,搭載行業領先的ADiGO智駕互聯生態系統,具備行業領先的自動駕駛軟硬件整合能力,可以說GEP2.0是埃安在EV和ICV技術落地的最好呈現。GEP 2.0平臺集電動車平臺,三合一電機,.開放式線控平臺,電控轉向、冗餘制動-ESP hev+ibooster於一身,是行業公認的接口開放程度、平臺穩定性安全性較高的整車平臺。百度、滴滴、文遠智行、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領先公司已經明確使用廣汽埃安的AION S與AION LX車型。


擁有純電動車專屬平臺,意味着車輛擁有更大的科技賦能潛力,這也是衆科技巨頭選擇廣汽埃安的一個重要原因。要知道截止目前,全球擁有成熟純電專屬平臺的車企也僅有特斯拉和廣汽埃安。很顯然,特斯拉開放平臺合作自不現實;廣汽埃安自然也就成爲了科技企業的首選。

不僅如此,除了兼備EV和ICV整合實力的的GEP2.0,埃安在EV領域,也一騎絕塵。

譬如在特斯拉都無法實現的電驅領域,廣汽埃安實現了重大突破。推出全球首創高性能兩擋雙電機“四合一”集成電驅。今年3月,廣汽埃安還發布了全球首創的彈匣電池系統安全技術,實現了三元鋰電池整包針刺不起火,刷新了三元鋰電池安全標準。


另外,憑藉“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廣汽埃安可能成爲全球首個實現1000公里續航技術量產搭載的品牌。廣汽埃安的“超級快充電池技術”將於今年9月首次搭載在AION V上。其中6C版本可以實現0%-80%電量充電時間8分鐘, 30%-80%電量充電時間 5分鐘。

而在ICV領域,廣汽埃安亦馬不停蹄。

去年8月,廣汽埃安便量產交付全球首批具有L3級自動駕駛能力的AION LX;年底又率先交付了全球首款實現5G智能互聯的AION V,開啓汽車萬物互聯時代。按照計劃,廣汽埃安正在與合作伙伴開發L4級自動駕駛車輛,計劃將於2024年量產。


科技企業進軍智能汽車產業更多的是在軟件、算法等層面爲車輛賦能;因此,它們不可能去選擇一個沒有領先“三電”技術的車企進行合作。落到消費端,車輛的續航里程、駕駛品質、充電效率仍是用戶下單的基礎。沒有好的EV&ICV技術基礎,好比人沒了骨架,腦袋再聰明,也動彈不得,這其實也是科技龍頭相中廣汽埃安的核心原因。

雖然埃安“技術咖”標籤明顯,但技術實力的強大與否從來就不是誇出來的,而是靠市場檢驗出來的。要博得科技大佬的青睞,首先要搏得用戶和同行的認可。

在這一點上,埃安的表現格外有說服力。得益於強大的研發智造實力,埃安已經率先實現了中國品牌對合資品牌的“換道超車”:旗下的AION S、AION LX、AION V、AION Y四款智能純電動車產品已全部向包括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廣汽菲亞特、廣汽三菱等合資品牌實現“反向輸出”,得到合資品牌的高度認可。中國自主技術及產品輸出到合資車企這在汽車行業來說,是極其罕見的,實力可見一斑。

市場同樣不會說謊。在領先的EV+ICV技術和出衆的品質口碑助力之下,短短4年,廣汽埃安的銷量便從2017年的5000臺增長到2020年的累計年銷量超6萬臺,銷量排名升至第5名,成爲了新能源標杆車企。根據乘聯會發布的4月銷量數據顯示,埃安4月同比增長 110.25%,今年1到4月埃安銷量超過2萬5千臺,隨着新產品AION Y的上市發力,今年埃安將實現年銷10萬輛大關。


正所謂“強強聯合”,滴滴、華爲們自然是看到了廣汽埃安在EV&ICV領域的雄厚實力和自研能力,才下定決心與之結成同盟的。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些科技巨頭牽手廣汽埃安,實則是一種必然之舉。因爲在整個行業中,你很難找出第二家像廣汽埃安這樣既有實力,又樂於開放的車企了。

未來可期,廣汽埃安將承載更多“獨寵”


放在數年前,你可能很難想象,一家國企居然會受到如此多民營科技公司的青睞。在慣有的認知中,國企身上總有些保守、老派的氣質。但是從廣汽埃安的“朋友圈”來看,它大概是“最不像國企的國企”。“物以類聚”,廣汽埃安之所以能凝聚到像華爲、滴滴、騰訊、百度等這樣科創企業,也是因爲埃安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活力和進擊實力的開放型科技公司。


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要爲用戶提供更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要讓中國智能汽車引領世界。要實現這一目標,單打獨鬥顯然是行不通的。只有像廣汽埃安這樣,廣結天下名仕,攜手共進,才能在未來迎來更大的成功。

隨着後續混改及獨立IPO,廣汽埃安定然會迎來更多科技企業的橄欖枝,它會成長爲智能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超級獨角獸”。在未來,廣汽埃安能夠和它的“朋友們”造出什麼樣的產品?他們能否推動中國智能汽車引領全球?值得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