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晚,滴滴出行出現系統崩潰,至28日修復,崩潰時間長達12小時。11月29日,滴滴公佈了此次超長時間系統故障的致歉聲明。初步調查結果顯示,這起事故的起因是底層系統軟件發生故障,並非網傳的“遭受攻擊”。後續將深入開展技術風險隱患排查和升級工作,全面保障服務穩定性,盡最大努力避免類似事故再發生。

雖然滴滴App的所有服務已經恢復,但此次“斷片兒”的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影響之大,仍令用戶惴惴不安。在系統崩潰的約12小時裏,不少出行者經歷了定不了位、打不上車、訂單持續計費等卡殼操作。即便在服務恢復正常後,司機師傅們仍在擔心獎勵、收入、口碑值會受到牽連。沒有完美的軟件,就像沒有不犯錯的人,但這次故障的確向全社會發出了滴滴滴的警報,提醒人們提高警惕。

滴滴宕機能衝上熱搜,從側面印證了其用戶數據的爆炸式增長、其在出行領域的滲透率之高。也正是因此,這次“網絡加載異常”的個例,給智能用戶帶來了多重顧慮,給智能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網友害怕的,不止是下次滴滴還會不會開小差、出行領域還會不會“拋錨”,而是深度依賴智能技術的我們,會不會在哪一秒又因爲哪家平臺的“閃崩”而亂了陣腳。阿里系App集體宕機的新聞還未遠去,滴滴又長時間地切斷了與用戶的服務關聯,這還都是互聯網大廠出現的技術故障,不知道那些資金並不龐大、體量相對較小的網絡技術公司,會不會也在哪個重要時刻“待會再見”?

滴滴宕機這麼久的原因,也成了網友熱議的話題。雖然其在聲明表示,事故的起因是底層系統軟件發生故障,卻沒有解釋這個故障的原因,是人爲破壞、不慎操作還是系統原本就沒繫好安全帶。必須看到的是,在急速發展過程中,不少平臺過分注重市場收益,忽視了消費者的權益和最基本的安全。如果底層數據架構搭建沒有考慮未來容量,用戶激增就遲早會給服務器以一記暴擊。如果智能軟件在開發時就沒有做到最起碼的安全意識,沒能多做幾個備用應急方案,一路狂奔的業務拓展也難免陷入人仰馬翻的窘境。

伴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網絡安全已經成爲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網絡企業運營陷入危機,千百萬用戶的信息安全就無法保障;如果一個個網絡企業存在安全隱患,國家的網絡安全就無從談起。智能生活在給人們帶來空前便利和享受的同時,也讓用戶對其產生了深深的依賴。依賴性越強,隱患可能越大。在津津樂道於科技突飛猛進的同時,必須提前防備新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新矛盾、新問題。有備才能無患,對每一項新技術,都要多做備份工作多留備手,以保證服務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希望12小時宕機,能對互聯網頭部企業,對所有智能軟件,都敲響警鐘。在網絡已成爲基礎設施重要環節的當下,互聯網企業必須把安全擺在首位,不安全遲早會出現“寸步難行”的尷尬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