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自主SUV的强势,自主品牌们在轿车版块一直发不出多大声音。今年7月,自主品牌轿车总销量为13.9万辆,在国内轿车总销量中只占可怜的18%,而在17年7月,这个数据还有35%。

在过去一段时间,自主品牌轿车还是有多款月销一万左右的明星产品,奇瑞的艾瑞泽系、吉利的帝豪系、上汽的名爵6、荣威i5,这些车型曾一度被誉为自主轿车的希望。可如今除了吉利帝豪外,其他几款车型几乎已销声匿迹,反而是前两年销量并不怎么好的长安逸动系列崛起,冲进了国内轿车销量排行榜的前十。

今年一月份,有位关系好到他儿子认了我当干爹的死党问我,有10万块准备买台轿车有啥推荐没,我想了想回答他说,如果不在意是不是国产的话,长安逸动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意国产可以看看现代的领动。我的这位朋友已经看了卡罗拉小半年,但最后去店里看看做试驾后,只用了3天就定了台逸动。

这位好到能穿一条裤子的兄弟相信我,我也绝对是向他推荐我心中最好的选择。要知道在那个时间段,长安逸动销量并不好,12月销量才堪堪6000出头,还有不少唱衰的声音出现。但在这个行业里,自然知道按照他的要求来看除逸动无二已。

这句话并非是说其他自主品牌轿车的竞争力不强,事实上从各方面来说,逸动也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上比不过由奥迪前设计师操刀的比亚迪秦,加速性比不过主打运动的名爵6,知名度更比不上有国产轿车头牌之称的吉利帝豪。

自主品牌一向缺少明星产品,客观上这是因为品牌影响力与造车经验缺乏,竞争力确实不如合资,而营销方面的力度也不如自主SUV那样强;主观上,则是因为口碑积累不够,国产轿车的不自信让我们这些算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不自信,声量自然一落再落,别看天天说国产轿车已达到合资水准,可真要我们自己买,有多少人敢下手?所以,给亲如一体的兄弟推荐国产轿车时,略显中庸的逸动才成了我的最佳选择。

逸动的综合实力很强,设计由前马自达设计师主持,动力也装上了最新的蓝鲸NE1.4T发动机,底盘也精心调制过,而在配置方面也秉持国产轿车输啥都不能输配置的一贯作风。当然,我向兄弟推荐这款车的原因还有安全性,有65%占比的高强度钢材。

逸动系列,主观的评价是各方面都不怎么拔尖,只是比较均衡。但这台车能在突然间崛起,并不只因为它成了国产品牌中唯二的明星产品(还有帝豪)。自2017年以来,国产品牌便面临着合资车价格的大幅下探,像雪佛兰、现代起亚等轿车的价格更是直接来到10以内。也正因如此,自主品牌市场被挤压之后,只能互相抢占对方的市场。

虽然这符合弱肉强食的市场规律,不过对于中国汽车发展来说并不好,只盯着自主市场的蛋糕谁也做不大,互相陷入价格战,最终的结果也是将“低端货”的标签深深烙在自主品牌的脸上。所以逸动系列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自主品牌的转变,只是现在只有长安逸动完成了转变,其他品牌或者其他车型仍在转变过程中,这是逸动能崛起的第二个原因。

长安逸动的崛起还因为合资对手们似乎在中国市场已经越发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从整体去看,德系、日系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法系车、韩系车都面临着严重的产销风险,甚至有退市的危险。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大众还是日产这些常年霸占销冠的企业,其品质口碑也远不如前,反而是低调的国产品牌逐渐积累起了口碑,甚至连曾经被遗忘的观致都重新活跃了起来。

虽然国产份额也有下降,但祛除的都是“泡沫企业”,比如18年还能完成20万产销目标的众泰在今年已经可以基本宣告退市,猎豹、东南、华晨等企业也是摇摇欲坠,国产汽车中留下的唯有一二线企业。这些一二线企业在向上之路上已经开始和合资产品们拼起了刺刀。

拼刺刀当然不是在轿车版块,国产轿车还没那么大的本事。自主品牌SUV的强势是理所应当的,前几年SUV市场增长快,蛋糕越做越大,自主品牌SUV也率先完成了从逆向仿制到自主开发再到顺应市场升级的过程,哈弗H6、长安CS75PLUS、吉利博越等成为SUV市场的头部车型。

头部SUV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车型的销量,而这其中也就包括轿车。因而长安逸动的猛然崛起,借助了自家SUV明星产品的东风,但这种模式并不能复制,因为当逸动成为长安在轿车领域的明星产品后,它的光环会给自己其他的同质化严重的轿车带来阴影。因此,级别更高产品力同样不俗的长安锐程CC就有些许尴尬了,或许短时间销量不错,但长期来看终还是成不了气候。

主观点评

长安逸动系是突破了合资包围圈的一款优秀产品,它的崛起基于市场调整的天时,发于品牌升级的地利,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实力进步的人和。面临合资品牌价格不断下沉,长安给出的回击是高质量产品,而非减配后的价格战。但开头我们列出的那个国产轿车占比18%的数据,也许我们更应当看到,国产轿车还是没能摆脱合资的围剿,试想如果卡罗拉昂克赛拉等车型价格下降到与逸动相同,国产轿车是否还有反击的能力?

所以,即使国产SUV占据了销量榜前几名,即使轿车也有逸动和帝豪能撑起场面,但自主车企品牌与产品的升级,仍然任重而道远。期待将来有一天,所有优秀的自主品牌都能摆脱如今尴尬的局面,真正与合资品牌们分庭抗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