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議多時的港股上市新規則即將落地開閘。

3月24日,港交所正式宣佈,將於3月31日推出新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進一步擴大香港的上市框架。這意味着,港交所將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等五大行業的科技企業敞開大門。

早在2018年,港交所就公佈了“引入同股不同權機制及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的新機制,創下了港交所成立25年來的最大一次改革,吸引了衆多生物醫藥公司紛紛赴港上市,此次在此基礎上增設特專科技章節,是否會再次吸引更多“硬科技”企業趕赴香港,又是否會掀起一股VC/PE的港股退出潮?

或將吸引更多企業赴港上市

“我們有幾個被投企業是符合港股這次新規要求的,但具體選擇哪個市場,還要結合市場情況和企業自己的意願來做決定。”深圳一專注硬科技企業投資的VC機構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根據新規,特專科技公司可接納五大領域的企業申請上市,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而且,即便無收入、無盈利的此類科技公司也可以來港上市。

但是,新規對這類企業也提出了一些門檻要求,主要體現在:市值方面,已商業化公司需在60億港元及以上,未商業化公司需在100億港元及以上。已商業化標準爲特專科技公司經審計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收益是否達到2.5億港元。

研發開支比例方面,收益達1.5億港元但低於2.5億港元的未商業化公司,研發開支佔比需不低於30%,且上市前三個會計年度中有至少2個年度達到30%,或是上市前三個會計年度合計達到至少30%。

“這次的港股新規爲更多有潛力的科技公司敞開大門,豐富了他們的上市渠道,肯定是有利於硬科技企業,以及投硬科技的VC機構發展的。”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李浩對記者表示。他認爲,尤其是一些有意向開拓海外市場和業務或者本身在海外就有相關業務的公司,選擇港股上市或許更能吸引海外投資者的關注,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知名度,有利於企業未來發展。

千乘資本投資副總裁謝志雄也認爲,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國內企業赴港上市,“但如果公司能選擇A股的話,肯定會優先選擇,因爲A股的PE倍數會更高。”他認爲,企業上市首先會看是否能獲得較好的估值,這樣才能保證企業能取得較好的融資效果。此外,謝志雄還認爲,受美國上市不便的影響,也會有更多企業迴流到香港。

緩解VC/PE項目退出壓力

早在2018年,港股就啓動了25年來的首次改革,允許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上市。自此吸引了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康希諾等一批生物醫藥公司登陸港股。此次允許未盈利的科技公司在港上市,是否又會掀起一股硬科技企業赴港上市潮?

“中短期來看是會的,香港上市制度有明顯的優點:速度快、透明度高、可預期性強、發行也非常市場化。”華南一中小券商資深投行人士解楓對記者表示。但是,港股流動性較弱是衆多公司和投資人無法迴避的痛點,這意味着,即便企業在港上市了,交投量、融資效果都不如A股強,加上A股市場新施行全面註冊制、科創板和創業板也向硬科技公司敞開大門,港股吸引力究竟有多少?

“這麼說也爲創投機構提供一個退出通道,目前一級市場項目主流的、收益最高的退出方式還是IPO,如果企業不上市,投資機構股東就無法退出。”上述專注硬科技企業投資的VC機構負責人認爲,不管融資效果如何,多一個退出渠道總是好事。

“A股根本無法滿足這些年VC/PE投資的這麼多項目的退出需求。”解楓表示。這些年VC/PE的投資量有多大、退出有多難,大可從一組數據看起。截至2022年底,我國累計設立超2100只政府引導基金,目標規模超12.84萬億元人民幣,已認繳規模約6.51萬億元人民幣。在國家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扶持解決“卡脖子”技術發展的大背景下,這些資金大量投向了硬科技企業,由此可見投資的企業數量龐大。

再看看退出,隨着一批早期設立的政府引導基金進入退出期,退出難的問題開始被擺到檯面上。有數據顯示,2022年處於退出期和延期退出的基金規模分別爲12.97萬億元和1.7萬億元。“對於政府引導基金而言,一邊是退出業績不佳,DPI普遍不足1;另一邊是大量基金到期未退出,就無法拿錢繼續投資了。”解楓認爲,當前絕大多數GP退出還是依賴IPO,一個A股市場的容量很難滿足這麼龐大的需求,因此港股的開閘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如此大的退出壓力。

責編:嶽亞楠

校對:王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