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现在10~30万区间的汽车设计会催生大批脸盲。清一色的大嘴+利眼+高腰线+悬浮式中控,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你也可以称之不够个性、独特。

不过尽管我们普罗大众对车的审美越来越趋同,但还是有些许品牌和设计师在默默地对抗,或者说引导大众审美的个性化,这其中破解法门之一就是让部件活动起来。

比如玻璃自动升降功能的加入,停车后可自动关闭车窗,安全便捷,自如优雅。再有敞篷车一敞篷,即便本身不是那么帅的车也变得浪漫了起来。

当然,玻璃自动升降只是用机械代替了人手,开窗关窗看起来也没那么稀奇。今天车辙君要聊的这些,你会万万没想到车子上原本一些万年不动的部件也动起来了。

可翻转中控屏

汽车中控屏演变和手机类似,手机一开始是大量使用物理按键,后来物理按键减少,配合折叠机盖使用;再往后物理按键大量减少,折叠机盖也随之取消,板砖屏开始成为主流;最新发展看,像华为Mate X2采用的折叠屏更拉风,“折叠屏ver2.0版本”既保留了超大屏的设计,又恰到好处地让大家回味机械质感。

汽车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不妨回顾下。

汽车中控屏一开始就是大量物理按键,后来出现了小型翻转屏的做法,比如宝马Z4,开机后,中控屏会从仪表板中钻出,够酷。

还有DS7翻转式石英表的设计,也是细节满满。

从今年看,可翻转中控屏热度持续走高,相比于Z4的小尺寸中控屏,这种更高级的“折叠屏ver2.0版本”仪式感满满。比如东风岚图,整个中控区域由三块横向连体的多媒体屏幕占据,启动车辆时屏幕将缓缓升起;切到高能模式,三块屏幕下降,确保金鱼眼视野。

为了凸出豪华品牌的机械美感,更是出现了一些混合体。

比如宾利欧陆GT,它采用了“三面扭转显示屏”,犹如时空穿梭,一面是致敬经典采用纯木纹光面设计,一面采用度计,秒表,罗盘三表盘设计,最后一面则是来到现代的12.3英寸电子屏,玩法可谓逼格满满。

如果说它还有哪些优点,最直接的好处是隐藏状态下能避免阳光直射,提升电子产品的耐用度

回头看,可翻转中控屏本身的技术手段并不复杂,要说难在哪,恐怕就是仪表板内部需要重新布局。

要知道仪表板内部可是暗藏玄机,空调及通风系统、气囊系统、转向系统以及各种线束等,密密麻麻塞满了。

除此外,移动支撑部件的耐久能力也极为重要,仪表板其实属于典型的“外强中干”,支撑它的就一根仪表板横梁,所以这种设计还不多见。但它带来的机械乐趣与电子科技结合又很诱人,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车企会尝试采用。

旋转座椅

现在的汽车座椅普遍无法实现左右运动,更不用说旋转功能。但其实旋转座椅并不是新鲜产品,早在1955年的Chevrolet Biscayne concept car就采用了这种设计。当然,它也只是止步于概念车阶段。

为什么旋转功能不火,主因还是使用需求不高,多是残障等行动不便的朋友想加装。你可以搜索“汽车旋转座椅”试试看,相信会打开新世界大门。

那旋转座椅就没市场了?

还真得看时代发展。

像概念车就很喜欢这种设计,因为它和自动驾驶很搭。没有了方向盘的束缚,车内完全可以做成移动家具,不再死板。

旋转座椅的实现难度并不大,旋转机构是关键。旋转总成分设在坐垫连接架和底座骨架之间,不会影响座椅本身的主体结构,所以并不需要大改座椅。

但这种设计需要很大的活动空间,最好与对开门、无B柱设计搭配使用。可以预见,它短期内不会被广泛推行,但随着智能座舱概念兴起,未来可期。

总结以上两点,可以发现内饰活动部件的发展和科技元素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自动化、智能化概念大火,以前不能接受的"花哨"元素现在亲切许多。

隐藏式门把手

特斯拉、小鹏等车型都有采用隐藏式把手。这种设计有助于高速行驶时空气动力学的提升,降低空气阻力。虽然它的改善微乎其微,但确实给流体美学和科技感加成不少。

科技感是好理解的,为什么说能提升流体美学呢?

就好比美女精致的脸蛋下还有这婀娜的身材,车头相当于脸蛋,侧身相当于身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门把手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割裂感,为了改善这一问题,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将腰线直接贯穿门把手,增加一体感。现在隐藏式门把手采用后,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不过隐藏式门把手也不是哪哪都好,比如每年冬天都会出现门把手被冻住的案例,因为门把手和车门冻在了一起,出于无奈只能先用手把门把手暖热,等待门把手接口处的冰雪融化才能正常开启。本来是科技满满的配置,最后还得用最原始的人工取暖帮助开启,可不是闹笑话了吗?

外露式主动进气格栅

大家应该对主动式进气格栅不陌生,因为很多中级车都有配备,别克、福特等美系品牌尤甚。今天我们要聊的,更像是服务于设计美学,而不是能耗。

以往的主动式进气格栅多采用叶片式,但多藏于前保险杠后面,加之格栅条本身就比较大,叶片开闭过程不显眼。

▲传统主动式进气格栅结构示意

最近上海车展发布的福特EVOS采用了叶片外露的方法,就好比当年诺基亚经典的开机动画,很容易让人过目不忘。

▲ 福特EVOS称呼它为“动态鳞甲格栅”

这种设计在超跑中也有展示,一向很敢玩进气格栅设计的马丁DBS GT Zagato就采用了蜂窝式外露主动格栅设计,与大嘴造型呼应度很高。

但因为主动式进气格栅都是安装在车头,传统的进气格栅更换费用就已经高达几千元不等,这种新式的主动式进气格栅还直接外露,受损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汽车安全事故中,前进方向碰撞发生率最高,中保研C-IASI做的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最多的就是正面碰撞+追尾碰撞。

▲ 车辆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评级分为G(优秀)、A(良好)、M(一般)、P(较差)

从统计结果看,G评级只有1款,P、M评级占比超过85%。P自然不用多说,给大家介绍下M评级是什么概念,M评级是在得分14~19范围,也就是说,(车辆修复费用/厂商新车销售指导价)*100(X/%)在1.5~3.0范围。

所以能不能推广起来,还得看厂家能不能常用配件维修指数降下来,这样才有底气加装新配置。当然,相信未来对前脸差异化的要求,以及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法规,这种很显眼的配置还是有爆款潜质的。

写在最后

以上我们介绍了几种大家平时不太关注或是新出现的设计,像主动式尾翼、电动后视镜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

总结一下,让部件活动起来的优点是:

1、外饰件还多能提升空气动力学表现,增加便利性、提升安全;

2、内饰件能凸显机械和科技的融合,增加便利性。

当然,不管是哪一种,都不能忽视对「用车仪式感」的加成。这种设计思路在家装领域也有类似情况,比如《都挺好》里酷炫的升降电视柜,恰到好处的突出了苏明玉的别墅豪华。

可以预见,未来还会出现更多可活动的设备,特别是与自动驾驶相关、新能源相关的板块会最具活力,比如主动式充电枪的使用就很有科技感。

总之,从可行性来说,汽车上确实有很多零件可以动起来。当汽车设计越来越同质化,机械和电子的结合是不错的突破口,既保证辨识度,又弥补大家对机械感降低的遗憾。当然,厂家也需要去克服因为部件移动带来的故障风险以及成本提高,这就需要大家权衡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