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現在10~30萬區間的汽車設計會催生大批臉盲。清一色的大嘴+利眼+高腰線+懸浮式中控,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你也可以稱之不夠個性、獨特。

不過儘管我們普羅大衆對車的審美越來越趨同,但還是有些許品牌和設計師在默默地對抗,或者說引導大衆審美的個性化,這其中破解法門之一就是讓部件活動起來。

比如玻璃自動升降功能的加入,停車後可自動關閉車窗,安全便捷,自如優雅。再有敞篷車一敞篷,即便本身不是那麼帥的車也變得浪漫了起來。

當然,玻璃自動升降只是用機械代替了人手,開窗關窗看起來也沒那麼稀奇。今天車轍君要聊的這些,你會萬萬沒想到車子上原本一些萬年不動的部件也動起來了。

可翻轉中控屏

汽車中控屏演變和手機類似,手機一開始是大量使用物理按鍵,後來物理按鍵減少,配合摺疊機蓋使用;再往後物理按鍵大量減少,摺疊機蓋也隨之取消,板磚屏開始成爲主流;最新發展看,像華爲Mate X2採用的摺疊屏更拉風,“摺疊屏ver2.0版本”既保留了超大屏的設計,又恰到好處地讓大家回味機械質感。

汽車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不妨回顧下。

汽車中控屏一開始就是大量物理按鍵,後來出現了小型翻轉屏的做法,比如寶馬Z4,開機後,中控屏會從儀表板中鑽出,夠酷。

還有DS7翻轉式石英錶的設計,也是細節滿滿。

從今年看,可翻轉中控屏熱度持續走高,相比於Z4的小尺寸中控屏,這種更高級的“摺疊屏ver2.0版本”儀式感滿滿。比如東風嵐圖,整個中控區域由三塊橫向連體的多媒體屏幕佔據,啓動車輛時屏幕將緩緩升起;切到高能模式,三塊屏幕下降,確保金魚眼視野。

爲了凸出豪華品牌的機械美感,更是出現了一些混合體。

比如賓利歐陸GT,它採用了“三面扭轉顯示屏”,猶如時空穿梭,一面是致敬經典採用純木紋光面設計,一面採用度計,秒錶,羅盤三表盤設計,最後一面則是來到現代的12.3英寸電子屏,玩法可謂逼格滿滿。

如果說它還有哪些優點,最直接的好處是隱藏狀態下能避免陽光直射,提升電子產品的耐用度

回頭看,可翻轉中控屏本身的技術手段並不複雜,要說難在哪,恐怕就是儀表板內部需要重新佈局。

要知道儀表板內部可是暗藏玄機,空調及通風系統、氣囊系統、轉向系統以及各種線束等,密密麻麻塞滿了。

除此外,移動支撐部件的耐久能力也極爲重要,儀表板其實屬於典型的“外強中乾”,支撐它的就一根儀表板橫樑,所以這種設計還不多見。但它帶來的機械樂趣與電子科技結合又很誘人,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車企會嘗試採用。

旋轉座椅

現在的汽車座椅普遍無法實現左右運動,更不用說旋轉功能。但其實旋轉座椅並不是新鮮產品,早在1955年的Chevrolet Biscayne concept car就採用了這種設計。當然,它也只是止步於概念車階段。

爲什麼旋轉功能不火,主因還是使用需求不高,多是殘障等行動不便的朋友想加裝。你可以搜索“汽車旋轉座椅”試試看,相信會打開新世界大門。

那旋轉座椅就沒市場了?

還真得看時代發展。

像概念車就很喜歡這種設計,因爲它和自動駕駛很搭。沒有了方向盤的束縛,車內完全可以做成移動傢俱,不再死板。

旋轉座椅的實現難度並不大,旋轉機構是關鍵。旋轉總成分設在坐墊連接架和底座骨架之間,不會影響座椅本身的主體結構,所以並不需要大改座椅。

但這種設計需要很大的活動空間,最好與對開門、無B柱設計搭配使用。可以預見,它短期內不會被廣泛推行,但隨着智能座艙概念興起,未來可期。

總結以上兩點,可以發現內飾活動部件的發展和科技元素有很大關係,特別是自動化、智能化概念大火,以前不能接受的"花哨"元素現在親切許多。

隱藏式門把手

特斯拉、小鵬等車型都有采用隱藏式把手。這種設計有助於高速行駛時空氣動力學的提升,降低空氣阻力。雖然它的改善微乎其微,但確實給流體美學和科技感加成不少。

科技感是好理解的,爲什麼說能提升流體美學呢?

就好比美女精緻的臉蛋下還有這婀娜的身材,車頭相當於臉蛋,側身相當於身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門把手的存在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割裂感,爲了改善這一問題,現在普遍的做法是將腰線直接貫穿門把手,增加一體感。現在隱藏式門把手採用後,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不過隱藏式門把手也不是哪哪都好,比如每年冬天都會出現門把手被凍住的案例,因爲門把手和車門凍在了一起,出於無奈只能先用手把門把手暖熱,等待門把手接口處的冰雪融化才能正常開啓。本來是科技滿滿的配置,最後還得用最原始的人工取暖幫助開啓,可不是鬧笑話了嗎?

外露式主動進氣格柵

大家應該對主動式進氣格柵不陌生,因爲很多中級車都有配備,別克、福特等美系品牌尤甚。今天我們要聊的,更像是服務於設計美學,而不是能耗。

以往的主動式進氣格柵多采用葉片式,但多藏於前保險槓後面,加之格柵條本身就比較大,葉片開閉過程不顯眼。

▲傳統主動式進氣格柵結構示意

最近上海車展發佈的福特EVOS採用了葉片外露的方法,就好比當年諾基亞經典的開機動畫,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

▲ 福特EVOS稱呼它爲“動態鱗甲格柵”

這種設計在超跑中也有展示,一向很敢玩進氣格柵設計的馬丁DBS GT Zagato就採用了蜂窩式外露主動格柵設計,與大嘴造型呼應度很高。

但因爲主動式進氣格柵都是安裝在車頭,傳統的進氣格柵更換費用就已經高達幾千元不等,這種新式的主動式進氣格柵還直接外露,受損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汽車安全事故中,前進方向碰撞發生率最高,中保研C-IASI做的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指數最多的就是正面碰撞+追尾碰撞。

▲ 車輛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評級分爲G(優秀)、A(良好)、M(一般)、P(較差)

從統計結果看,G評級只有1款,P、M評級佔比超過85%。P自然不用多說,給大家介紹下M評級是什麼概念,M評級是在得分14~19範圍,也就是說,(車輛修復費用/廠商新車銷售指導價)*100(X/%)在1.5~3.0範圍。

所以能不能推廣起來,還得看廠家能不能常用配件維修指數降下來,這樣纔有底氣加裝新配置。當然,相信未來對前臉差異化的要求,以及越來越嚴苛的排放法規,這種很顯眼的配置還是有爆款潛質的。

寫在最後

以上我們介紹了幾種大家平時不太關注或是新出現的設計,像主動式尾翼、電動後視鏡這些大家都比較熟悉。

總結一下,讓部件活動起來的優點是:

1、外飾件還多能提升空氣動力學表現,增加便利性、提升安全;

2、內飾件能凸顯機械和科技的融合,增加便利性。

當然,不管是哪一種,都不能忽視對「用車儀式感」的加成。這種設計思路在家裝領域也有類似情況,比如《都挺好》裏酷炫的升降電視櫃,恰到好處的突出了蘇明玉的別墅豪華。

可以預見,未來還會出現更多可活動的設備,特別是與自動駕駛相關、新能源相關的板塊會最具活力,比如主動式充電槍的使用就很有科技感。

總之,從可行性來說,汽車上確實有很多零件可以動起來。當汽車設計越來越同質化,機械和電子的結合是不錯的突破口,既保證辨識度,又彌補大家對機械感降低的遺憾。當然,廠家也需要去克服因爲部件移動帶來的故障風險以及成本提高,這就需要大家權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