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好些車長期佔據汽車類頭條熱榜,其中就有飽受熱捧的大衆帕薩特和本田思域,

想想也很有意思,一個是買發動機送汽車的本田“神車”,一個是十分“高級”的大衆帕薩特,十分意外的是,這兩款車均爲國內生產的,而國外版本一直都很“堅挺”。


至於在國外的原型車賣的好不好這點就另說了...


上述兩款車型“上榜”的具體原因也就不展開了,畢竟大家都聽麻木了,那麼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減配相對於車企到底能帶來什麼。


從去年所暴露出來的情況來看,飽受詬病的應該是車身減配,A/B柱在材料上省下了成本。


但是先說明,汽車做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一點從國產自主品牌拼了這麼些年打不出一張漂亮的牌一樣,這是集合了當代工業技術水平之大成的工業藝術,只有做到最完美才能真正脫穎而出成爲時代的寵兒,大衆也好,本田也罷,都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激烈的行業競爭才能存活到現在。


而一個專注於產品忽略了研發,營銷的品牌是不可能做大做強的,除非是排他性極強的壟斷性企業纔有可能,汽車自發展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核心的發動機技術至今都沒有本質上的突破,拾前人牙慧是現有汽車行業最主流的方式,自研創新不光花費鉅額成本,還有可能喫力不討好,至於典型案例,馬自達瞭解一下?



此外成本對於一個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來說是及其重要的一個項,日產從瀕臨破產到後來的崛起就是通過優秀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才能力挽狂瀾,而我們都知道,汽車工業是一個集成化很高的產業,從設計到生產其中需要經歷相當漫長的過程,這之間的研發費用以及後續產線創立等都需要不菲的支出。

-------------------------------------

再考慮到性能和美觀方面,材料的選用和配置的確立都是經過嚴格計算的。如何在最低成本下製造出一款符合設計預期的車輛是及其複雜的一個工業難題,單方面減換部件都需要重新去思考和設計甚至還有可能推到更早之前的標準和設計方案,而這也是汽車行業最高的壁壘所在。


這就好比早前奔馳的鋁合金換全鋼車身一樣,由於設計上是輕量化的鋁合金車身並沒有考慮到後續的負荷強度,導致全鋼車身帶來了超負荷的負載重量,減震器支架不堪重負,而早前的速騰“斷軸”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貿然的更換配件必然會導致後續問題的連連爆發。所以會有“斷軸”,“減震器支架斷裂”等頗爲令人哭笑不得的情況發生。


而這一切其實都是關於成本的考量,國內汽車市場其實相對國外來說是相對封閉的,造車資質的嚴格限定以及進口車輛高昂的關稅成本,這些因素從根本上限制了國外汽車產業在國內大舉“撈金”的可能,但是這也變相的限制了准入的標準,不是世界一流企業沒有龐大的“野心”和強而有力的資本運作都是很難生存下來的,現存的傳統車企無一不是“大財主”。


門檻的高企,也意味着已經邁入的車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在有限的條件下,需要儘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之外,還必須要考慮到成本的管控和技術的保密性。


那麼發動機和內飾等顯而易見的地方在無明顯變動的情況下,隱藏在漆面和內飾裏的部分自然成爲了首選,在龐大的銷量面前,哪怕是百分之1-2都是極爲可觀的,相對的外觀部分還真沒有見過出現“減配”甚至還有“運動套件”雖然到頭來也只是“然並...”


所以說到頭來背後的都是利益的驅動罷了,也是國內汽車市場的規範還不夠完善,纔會出現上述的哪些令人“淡疼”的事,不過至少來說底線還是有的,至於底線在哪裏這個也是需要辯證的看待。

--------------我是分割線--------------我是分割線---------

最後借用一張統計表格結束,以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