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汽車不再是“四個輪子+一個沙發”,而是一個會跑的“局域網+計算中心”。然而,作爲支撐這一趨勢發展的關鍵硬件,汽車芯片正在遭遇全球性短缺。導致汽車芯片供應短缺的真實原因是什麼?何時才能恢復正常?政府、行業機構、相關企業應當如何應對?帶着這些問題,《汽車觀察》記者獨家對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李邵華。


由於中汽協在2月份舉行的信息發佈會上指出,芯片短缺對一季度汽車產量的影響約在5~10%,外界將其解讀爲缺芯問題將使全球車企大面積停產,從而對汽車產業發展進程造成嚴重影響。李邵華對此特別澄清道,雖然芯片短缺的影響面較廣,但還遠不到影響汽車行業發展進程的程度。


“沒有必要去過度放大芯片短缺的影響,輿論的逐漸走偏會導致汽車廠家大量掃貨、囤貨,最後加劇供需失衡,造成惡性循環。”李邵華呼籲大家不必過於恐慌,要多輸出一些客觀的、積極的聲音,不要誤導輿論,不然事態只會愈演愈劣。


實際上,芯片短缺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於汽車行業,家電、手機、遊戲機等智能終端領域也都出現過類似情況,只不過因爲國內汽車市場恢復得最快,暴露得也就更早一些。在李邵華看來,車規級芯片短缺是行業間信息不對等、芯片產業發展規律、車規級芯片技術要求以及疫情爆發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的結果。


 

車企誤判導致缺芯

 

首先,行業之間協同不足是供需失衡最根本的原因。作爲長產業鏈行業,汽車和芯片在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協同難度較大,由於兩者長期都是獨立各自發展,雙方在相互認知上出現了偏差和錯位。換言之,汽車與芯片兩大產業信息並不對稱,尤其在疫情爆發下,兩者之間的協同更是難上加難,這也爲今年車規級芯片供應短缺埋下重大隱患。


其次,車企對汽車市場的錯誤判斷是缺芯的第二層原因。疫情爆發初期,全球多數地區都面臨着居家隔離的硬性要求,造成了對手機、遊戲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依賴性變高,此類芯片需求也自然相應增高。相反,那時汽車銷量一路暴跌,並有持續下滑的預判,所以是車企先主動取消芯片訂單的。


顯然,車市反彈程度超出了很多企業的預期,而芯片生產週期一般需要3個月時間,供貨週期更是長達半年以上。一般情況下,車規級芯片從設計、製作、封裝到測試,走完整個流程至少需要半年,所以,缺芯現象遲早會顯現出來。“半導體行業週期要求非常剛性,其丟失的產能並不能像汽車、消費電子等終端產品那樣迅速彌補,而是需要一個產能釋放、自我調節的過程。”李邵華如是說。



僧多粥少供需難調節

 

那麼,汽車客戶在芯片採購過程中的話語權情況究竟如何?李邵華指出,目前全球半導體行業的芯片規模在3000億美元~4000億美元之間,其中,車用芯片大概爲400億美元左右,佔比不到10%,顯然會造成車企在排產或者爭搶訂單時的弱勢局面。


從技術要求上來看,車規級芯片着實令大多數芯片企業望而卻步。消費電子芯片技術迭代非常快,而車規級芯片幾乎都是十多年前的技術,可技術雖然“過時”,但門檻卻並沒有因此降低。相反,車規級芯片對於性能指標、使用壽命、可靠性、安全性、質量一致性的要求之高,是消費電子芯片難以匹敵的。


車規級芯片的高標準、嚴要求、長週期,將入行門檻一再拔高,這也直接導致了只有綜合能力或垂直整合能力非常強並有本事將規模優勢發揮到極致的芯片企業,才能將車規級芯片納入生產清單。放眼全球,這樣的車規級芯片企業也就恩智浦、英飛凌、西門子等少數幾家,僧多粥少,這也是導致汽車芯片供不應求的另一原因。



抓緊時間培養中間環節

 

汽車芯片供需何時才能趨於平衡?李邵華的預測是今年三季度會出現明顯好轉,“雖然芯片短缺對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沒有想象中那麼恐怖,但還是應該從中吸取深刻教訓。”爲此,他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要抓緊時間培養中間環節。從目前車規級芯片應用模式來看,車企並不直接接觸芯片設計、生產、採購等環節,而是隻對功能性提出要求,所有中間環節都是由博世、恩智浦這樣的零部件供應商來完成的。而問題就在於國內目前根本沒有像博世、大陸、電裝這樣跨國性質的既瞭解汽車行業又瞭解芯片行業的公司,導致產業鏈斷層,國內車企在芯片企業面前根本談不上議價權,這就相當於兩軍談判失去了中間人,是非常致命的。


其次,自主芯片企業要學會找差異、抓重點。目前,自主汽車芯片規模佔全球市場的比例不到5%,未來要想發展就得先解決技術創新的問題。如果是去開發傳統成熟的技術,無論在價格還是全球配套上,都很難拼得過經驗豐富的老牌供應商。與其這樣,還不如去找一些新的、空白的領域重點攻關,甚至還可以嘗試分工合作,分別攻克不同技術領域,最後形成合力。


再者,利用一些非市場化的手段推動自主汽車芯片裝車配套。如果讓車企在經驗豐富且技術成熟的國際供應商和沒有任何市場驗證及價格優勢的國產供應商中選一家合作,答案一定是前者。但芯片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在一夜間造出一個博世或恩智浦,這時候就需要“國家意志”來發揮作用,無論是出臺鼓勵性,還是出臺引導性和容錯性的政策,都要讓車企能用、想用、敢用自主汽車芯片,要爲本土供應商創造裝車配套的機會。


至於發展芯片技術是否已經提到了國家戰略高度?李邵華的態度是肯定的。近兩年,國家重點發展芯片行業的意志已經非常明確,先是在2020年2月由多部委聯合發佈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後又在2020年7月由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速推進車規級芯片研發與產業化。


當然,在國家戰略宏觀指導下,也需要行業組織機構從旁配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此也在身體力行,例如配合政府做好行業摸底、正確引導輿論、爲上下游產業鏈溝通與對接創造機會、協助制定產業技術標準和發展體系、爭取適宜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等,充當着催化劑和潤滑油的角色。”李邵華如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