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去了一趟領克中心,小探了一眼領克06。

 

如果大家看過之前的推送,應該還記得不久前剛從工信部看到領克06“登記照”時,我大喊“開倒車”。當然,工信部的“登記照”就跟二代身份證上的你我他,是一個邏輯。


 

我承認,領克06實車,雖然相比我之前一直猛吹的01和02,稍微差了一點點的感覺,但總體還是長得不錯。

 

其實在06之前,國內網友一直在吹風讓吉利跟沃爾沃再勾兌勾兌,趕緊把SPA架構引入領克的體系,搞點“硬貨”出來,比如“換標XC60”之類。但細細想來,如果在05之後繼續往上做,以目前領克圈層的消費實力來看,可能真的不是一個正確的商業選擇。畢竟認可歸認可,但要真金白銀下單兌現,這個必須有硬實力。而對於已經是領克車主的羣體,又還沒到升級換購的檔口。


 

所以,考慮到憑藉CMA架構的4款車型,領克已經在年輕消費羣裏小有聲望,那借力打力,這個時候推出一款價格更優,門檻更低的車型,反倒是更容易收穫既定效果。

 

門檻低,意味着需要控制成本。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首當其衝就是降低底層架構的成本。因此,領克06和此前上市的4款車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01/02/03/05均出自CMA架構,而06出自BMA evo。


 

CMA大家都知道,是吉利和沃爾沃聯合研發的,沃爾沃在用、領克在用、吉利有個別車型在用。而BMA是基於CMA的開發經驗,並結合一定的技術支持,由吉利自己搞出來的一套架構,現在吉利旗下已經大範圍使用了。而領克06的這個BMA evo,從單詞後綴來理解就是BMA的進化,大家可以理解爲是專門針對領克而配套演變出來的升級版。

 

儘管從級別上來看,BMA evo相較CMA而言可能算調低了半檔,但從整個開發邏輯以及技術裝備,領克06還是延續了家族產品很多的優良傳統。尤其是在安全性能方面,全套的主被動安全系統一樣不少,甚至領克還針對06進行了同級別少有的翻滾測試。


 

其實這一次06在設計層面較之以往的產品,最大的差異在內飾層面。比如之前車型上那顆非常緊緻的電子擋頭,造型換了。目前的這個擋把設計,就普普通通。大概是因爲有很多車友吐槽以前那個電子擋的操作邏輯,需要連掛兩次才能推入D擋。所以廠家這一次在06上解決了掛D擋的問題,讓其可以一擼到底,順便也改了造型。而圍繞電子排擋,06在中控區域也有變化。不過,看過05的朋友應該不至於太陌生,因爲從05開始,領克的內飾設計就慢慢的有些變化了。


整個車內,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座椅頭枕的包覆選擇了類似牛仔褲面料的材質(也不知道是不是昂),相當特別。另外還有一點值得一吹,中控屏和液晶儀表,部分信息可以聯動。比如在導航狀態下,你可以直接用手勢控制,將中控屏上的畫面丟到主駕的液晶儀表上,這樣可以在保證駕駛視線相對集中時,更清晰的查看導航路況。當然,我不知道大家平時開車使用車機導航的頻率高,還是手機導航的頻率高。但至少你可以跟同車的小夥伴秀一下“丟”這個動作,好玩兒,也挺帥。


 

除此之外,06靜態環節最大的賣點是空間。嚴格來講,06應該是劃歸到小型SUV範疇,車長4米3多一點,軸距2米6出頭。看着不大,但車內空間是真不小。我甚至感覺沒比01小太多,妥妥的比02/03大。這就很加分了,對於06鎖定的用戶羣體而言,花相對低的價錢,能多買那麼多的空間,絕對是喜聞樂見。

 

靜態的東西基本聊完,我們簡單看看06的行走單元。06在動力部分是選擇了三缸1.5T+7速雙離合。別慌,不要看見三缸和雙離合就激動。太深的技術解析我們不聊,不接地氣,大家先看一段小視頻。


視頻正在加載中... -imgsrc-//img3.bitautoimg.com/wapimg-420-0/video/2020/8/17/4110053a-72e1-4f1a-a3a1-5c7f78c53138_.png


 

06上的這臺1.5T,從動力序列上來講跟沃爾沃的T3屬於一個親媽。整臺發動機又是平衡軸又是飛輪,那結果就是小視頻裏的狀態。從主觀的感受來講,在後排乘坐你根本就感覺不到任何的抖動和異常噪音,更別說什麼三缸四缸的。但在前排的主駕位,能感覺到輕微的共振。注意,我這裏提到的是發動機運轉的共振,並非是因爲三缸而導致的失衡抖動。大家可以去翻一下,之前我們做長安UNI-T時,我也提到過這個“共振”,那可是臺四缸機啊。大概是因爲這個價位的車型,在成本控制上都得做取捨吧,所以有關發動機緩震的部分或多或少會“被犧牲”。

 

再說變速箱。首先是溼式,耐溫方面大可放心。其次在頓挫或者闖動方面,從我們追蹤的01車主上的雙離合和AT的比較來看,大家的反饋是覺得雙離合的版本表現更好。至於這一臺06,目前還不能夠得出準確有效且具備真實參考價值的結論,但從那天簡單的路試來看,換擋動作並不明顯。不過,我的確對於換擋闖動這玩意兒不算特別敏感,換擋有體感在我看來很正常,只要不是嚴重影響駕乘的動力衝擊,我都能接受,反而我會更在換擋速度,所以大家也可以親自去試駕之後來分享交流。


 

總之,06動態上手的感覺屬於偏輕快的類型,雖然動力不算大,但整套動力總成沒什麼需要特殊磨合的“脾氣”。另外,涉及到動態駕駛環節,06在懸架部分是四輪獨懸,從硬件上來講也是屬於加分項。至少,在相同價位下的合資車型基本上都是扭力梁。

 

好,由於探店的感受有限,所以今天靜態聊得比較多,更多的動態體驗,我們正在協調試駕車的時間,安排給大家拍一期視頻。

 


最後多聊兩句。從01開始粉領克,我已經向身邊很多人安利過了。當初01之所以帶給我那麼強烈的感觸,是因爲01出色的動態行駛品質,那種純正歐洲車的質感,是在過往任何一臺自主品牌車型上未曾出現過的。客觀來講,如果以01的動態爲標準,06顯然是沒有達到基準的。但畢竟06只是一臺(可能)十萬出頭的入門級產品,TA只需要放到同級同價位的競品中去競爭。

 

可能最近接觸10萬級別的自主車型比較多,所以我也一直在想,對於現在的年輕消費羣體而言,花10萬元去買一臺車,到底應該消費些什麼?按照老傳統,10萬元的代步車,只要能夠保證安全,且給到我符合其價格的機械品質足矣,那些花俏的配置和功能通通不需要。但事實上現在的年輕人或許更在乎的是綜合用車感受,首先得好看,要有實用的空間,還需要一些緊跟科技步伐的新鮮智能配置。當消費市場的主流價值觀已成,此時你再給他一臺冷冰冰的機器,即便有了我們所謂的“機械質感”,但結果可能也會被嫌棄,馬自達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恰恰工業製造又是一個量化科學,成本就這麼多,拔了這頭,就一定會矮了那頭。這是取捨,廠家做研發的時候需要取捨;我們在消費的時候,也需要取捨。

 

所以,你們覺得,作爲一臺10萬級的家用小車,你們想要獲得些什麼?

 

希望在評論中看到你們的想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