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商報

豐田豪賭氫能車,海馬汽車(000572.SZ)也來跟風。

3月25日,海馬汽車公告稱,公司與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合作較爲具體的一點是,在海馬汽車第三代氫燃料電池汽車上搭載運用包括日本豐田第二代Mirai電堆在內的成熟部件及系統,完成整車適應性開發。

根據協議,雙方爭取於2023年投入小批量(200臺)開展示範運營,並於2025年規劃2000臺運營規模。

當前,豐田汽車純電動銷量並不理想,公司與海馬汽車的合作預計將生產豪華型新能源車,而且屬於“小步慢走”,雙方均顯示了不自信的一面。

景柱2013年7月辭任海馬汽車董事長職務,時隔六年後,2019年5月,其回任董事長。然而,公司2022年銷售汽車僅2.44萬輛,同比下滑17.35%。

不僅如此,海馬汽車也陷入持續虧損之中,公司近6年扣非淨利潤累計虧損逾66億元。

有業內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在銷量和業績不振之下,景柱掌舵的海馬與豐田的合作,屬於“病急亂投醫”。

2023年小批量生產200臺

3月25日,海馬汽車發佈公告稱,公司與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豐田汽車公司擁有世界領先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掌握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零部件供應鏈,具備氫燃料電池汽車批量使用和維護經驗。

海馬汽車介紹自己時表示,公司正在進行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並籌劃在海南省進行包括上游綠色能源製取、中游新能源汽車研發製造和下游共享出行的綠色汽車生態體系建設,以實現全產業鏈零碳排放目標,並引領區域交通領域能源變革。

海馬汽車表示,雙方同意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領域開展業務合作,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公告顯示,雙方本着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充分利用各自資源,共同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在中國市場真正落地,並實現商業化運營。

雙方合作較爲具體的一點是,將海南島整體作爲一個大型體驗測試場,在海馬汽車第三代氫燃料電池汽車上搭載運用包括日本豐田第二代Mirai電堆在內的成熟部件及系統,完成整車適應性開發,並結合海馬汽車自建的氫能供應體系及出行網絡實施測試。

根據協議,雙方爭取於2023年投入小批量(200臺)開展示範運營,並於2025年規劃2000臺運營規模。

海馬汽車表示,在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達到一定規模後,雙方探索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口料件加工增值免關稅等優惠政策,建立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關係。

此前,海馬汽車於2021年4月12日披露,公司與北京航天試驗技術研究所在加氫站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該協議在正常開展中,雙方共同開發的海南首座制氫加氫一體化站已於2021年11月建設完成並投入運營,不存在未達預期的情況。

預計將生產豪華型氫能車

資料顯示,豐田第一代Mirai於2014年11月推出,是世界上首款商業化的燃料電池汽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與第一代Mirai上的燃料電池堆相比,第二代Mirai搭載的燃料電池堆具有更高的性能及更低的成本,以促進燃料電池汽車的普及。

然而,豐田汽車在新能源車銷量上並無太大亮點,公司發佈的2022年全球銷量數據顯示,純電動車銷量達2.45萬輛,同比增69.8%;插電混動9.03萬輛,同比降19.2%;氫燃料電池3924輛,同比降33.7%。

當前,作爲全球銷量最大的車企,豐田汽車在中國銷量並不理想,2022年前兩月,廣汽豐田銷量達13.87萬輛,同比下滑7.53%;一汽豐田銷量達9.37萬輛,同比下滑7.3%。

廣汽豐田總經理藤原寬行表示,Mirai是世界首批量產的氫燃料電池車,自2014年推出以來,全球銷量已超過2萬臺。

據瞭解,在氫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中,氫燃料電池造價約佔總成本的三分之二,加上其他氫氣儲存和配件成本,製造一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幾乎是同級純電動汽車的兩倍。因此,誕生於TNGA(新全球架構戰略)架構高端平臺的第二代Mirai氫燃料電池轎車廠商建議零售價爲74.8萬元至75.1萬元,價格較爲昂貴。

由此來看,海馬汽車與豐田汽車的合作將生產豪華型新能源車,而且屬於“小步慢走”,2025年規劃產能也僅2000臺,雙方均顯示出不自信的一面。

在新能源車領域,豐田汽車的銷量落後於不少國內頭部車企,但卻有遠大的目標,公司計劃2035年前雷克薩斯全面電動化,2030年在全球銷售100萬輛電動汽車。

豐田新CEO佐藤恆治曾表示,儘管公司正在加大開發和生產更具吸引力的純電動汽車的力度,但氫能仍然是公司關注的重點。並且接下來還會繼續擴大氫能基礎設施建設。

銷量再滑坡大降逾17%

豐田豪賭氫能車,而海馬汽車搭上豐田則或許是一場“病急亂投醫”。

1988年,海馬汽車成立,是國內最早的車廠之一,但長期缺乏具有競爭力的主力產品。

2017年,海馬汽車銷量從上一年的21.65萬輛跌至14.04萬輛,降幅達到35.13%。

2018年至2020年,海馬汽車銷量分別爲6.76萬輛、2.95萬輛和1.7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1.88%、-56.41%和-39.66%。

2019年5月,作爲創辦人之一的景柱,回任海馬汽車董事長,全面接手一汽海馬的管理權,並迅速組織對一汽海馬輸血再造。

在景柱的帶領下,海馬汽車銷量一度“靈光一閃”,但很快陷入沉寂。2021年,公司銷量達2.95萬輛,同比增長67.01%。

到了2022年,海馬汽車銷量又開始走下坡路,全年銷售汽車2.44萬輛,同比下滑17.35%。

銷量不濟使得海馬汽車本就羸弱的業績雪上加霜。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1年,海馬汽車營業收入分別爲52.98億元、48.32億元、14.48億元和18.12億元,同比分別增-47.43%、-8.79%、-70.03%和25.10%;淨利分別爲-16.37億元、8519.62萬元、-13.35億元和1.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65%、105.20%、-1667.09%和108.36%。

實際上,如果不是頻繁出售資產,海馬汽車將陷入連續虧損的境地。

如果計算扣非淨利潤,海馬汽車2017年至2021年分別爲-10.68億元、-17.09億元、-7.31億元、-14.61億元和-4.33億元,5年累計虧損逾54億元。

近日,海馬汽車發佈2022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2億元至1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虧損12.7億元至18.7億元。綜合來看,海馬汽車近6年扣非淨利潤累計虧損逾66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