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商報

國產“腹壁外科獨角獸”北京天助暢運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助暢運”)衝擊A股IPO,在業界看來充滿了蹊蹺和異常。

在IPO前,天助暢運經營業績異常激增。2021年,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0.64億元,接近2019年的3倍。

業績激增背後,可能存在利益輸送行爲。2020年,公司出售兩家虧損子公司,增利近千萬元,而接盤方與公司存在千絲萬縷聯繫。此外,天助暢運包括董事長在內的五名董監高竟然不在公司領取薪酬,涉及資金或達800萬元。

天助暢運的毛利率超過80%,高於同行,無法讓人信服。在本次IPO過程中,公司耗資10萬元購買第三方的研究報告。這份研究報告似乎是爲天助暢運量身定製,多處爲其套上光環,可信度存疑。

蹊蹺出售資產獲利千萬助闖IPO

多年經營業績不佳的天助暢運,在IPO之前業績突然大幅增長,頗爲蹊蹺。

早在2010年,天助暢運就在新三板掛牌,2019年退出。201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0.23億元、淨利潤爲0.08億元,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0.50億元、淨利潤0.16億元,到2019年,營業收入爲1.25億元、淨利潤爲0.23億元,同比變動33.56%、-37.40%,淨利潤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2020年、2021年,天助暢運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0億元、1.66億元,同比變動-11.70%、50.46%,淨利潤爲0.34億元、0.64億元,同比增長49.70%、85.39%。

這兩年,公司淨利潤連續大幅增長,其中,2020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下,淨利潤爲何能實現高增?原因是出售了兩家子公司股權。

北京三和鼎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和鼎業”)爲天助暢運子公司,成立於2016年11月22日。設立時的註冊資本爲2200萬元,均以知識產權出資,其中,天助暢運出資1100萬元,但均未實際出資。2018年1月,三和鼎業減資至100萬元,改爲現金出資,天助暢運出資58萬元。2020年,天助暢運將所持三和鼎業58%股權以58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寧波邁得諾。

這是一家虧損公司。2019年,三和鼎業淨利潤爲虧損344.81萬元,期末淨資產爲-581.49萬元。

天助暢運稱,三和鼎業主要業務爲研發治療靜脈曲張的微波治療儀,與公司主營業務缺乏協同作用。

北京暢想天行醫療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暢想天行”),是天助暢運的聯營企業,成立於2010年5月6日,註冊資本1311.47萬元。2020年11月,天助暢運將其所持暢想天行27.45%股權(對應360萬元出資額)轉讓給寧波邁得諾,交易價格爲400萬元。暢想天行的主營業務爲射頻消融技術研發,與天助暢運的主營業務缺少協同作用。

2019年,暢想天行虧損608.82萬元,期末淨資產爲-332.30萬元。

根據註冊資本及淨資產,三和鼎業及暢想天行分別累計虧損670.22萬元、1643.78萬元。此番出售,將增厚天助暢運淨利潤千萬元左右。

蹊蹺的是,三和鼎業成立三年,2200萬元註冊資本減至100萬元,尚無營業收入。暢想天行成立已有11年,至今仍無產品上市。就是這樣的兩家公司,此前沒有持股的寧波邁得諾,爲何要爲此接盤?既然與主營業務缺少協同作用,天助暢運爲何要參與投資設立?

寧波邁得諾的控股股東爲李培尚,其是天助暢運實際控制人劉建所控制的吉水天佑達信的股東。

對此,市場認爲,上述兩起交易存在利益輸送嫌疑,目的是增厚天助暢運經營業績,助力其IPO闖關。

五名董監高不領薪水

多名董監高不在公司領取薪酬,也被認爲是天助暢運保利潤增長的途徑。

根據招股書,天助暢運成立於2004年4月30日,其前身暢運研究所成立於2002年11月,由劉建、馬進、孟凱、鄧平華4人共同出資50萬元設立。

2021年12月,在天助暢運遞交上市申請資料並進行預披露之前,馬進、孟凱向北京同創共享醫療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同創共享”)轉讓了部分股份。其中,馬進將其持有的天助暢運155.5556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 2.2222% )轉讓給同創共享,轉讓價格爲3333.3333萬元。孟凱將其持有的天助暢運77.7778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1.1111%)以 1666.6667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同創共享。本次股權轉讓,轉讓價格均爲21.43元/股。

轉讓之前,馬進、孟凱分別持有天助暢運24.24%股權、15.08%股權,合計爲39.32%股權,剛好與劉建所持股權比例相同。轉讓後,劉建的持股優勢更加突出。

同創共享是一家基金,IPO之前引進有實力的股東,爲何不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轉讓股權,而是第二、三大股東轉讓股權?

截至招股書籤署之日,劉建擔任公司董事長,馬進擔任監事會主席,孟凱擔任公司董事,這三人爲公司前三大股東。此外,第四大股東孔繁智擔任公司董事,創始人、第八大股東鄧平華的監事職務在2020年6月被免。

2021年,天助暢運的董監高中,董事長劉建、董事孟凱及孔繁智、監事會主席馬進、監事董燕豔等五名董監高均未在公司領取薪酬。公司董事、總經理、董祕鄭志國的薪酬爲147.65萬元。據此估算,2021年,未領取薪酬的五名董監高年薪合計可能超過600萬元。

2022年,天助暢運的董監高薪酬均有較大幅度增長,鄭志國的薪酬爲195.15萬元,較2021年增加47.50萬元。據此幅度估算,如果劉建等五名董監高在公司領取薪酬,2022年的薪酬合計可能超過800萬元。

根據招股書,劉建等五人均在關聯方領取薪酬,具體金額沒有列示。天助暢運的關聯公司,大部分是投資管理、諮詢類或貿易類公司,多數屬於持股類平臺。通常情況下,這類公司業務量不大、員工較少。天助暢運的五名董監高卻在這樣的關聯公司領取薪酬,有些異常。

一個可以理解的解釋是,減少天助暢運的費用開支,保利潤增長。當然,五名董監高也可能通過其他途徑,通過天助暢運的關聯公司獲得利益,真實情況不得而知。

10萬買研報給自己“上粉”

天助暢運還有一個明顯可疑之處,那就是公司毛利率明顯高於同行。

招股書顯示,2019—2022年上半年,天助暢運綜合毛利率分別爲88.38%、86.44%、82.73%和81.23%,遠超同行可比公司的均值70.7%、70.19%、69.13%、65.55%。

對此,天助暢運解釋稱,公司主營的疝修補產品,屬於三類醫療器械,其產品風險性、對技術和工藝的要求程度高於同行公司的二類醫療產品。

按照公司說法,其產品技術水平和工藝水平較高。但是,公司的研發費用及人員數量均低於同行。2019—2022年上半年,天助暢運的研發費用分別爲769.14萬元、612.70萬元、1068.29萬元、605.44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6.17%、5.57%、6.45%、6.01%。

2019—2021年,天助暢運的研發費用在同行可比公司中皆是墊底,2020年、2021年、2022年上半年,天助暢運的研發費用率皆低於同行公司均值,同行均值分別爲6.19%、7.47%、9.61%。

研發人員數量方面,2019—2022年上半年,天助暢運研發人員數量分別爲19人、24人、34人、41人,同行可比公司研發人員均值分別爲48人、61人、67人、84人。

天助暢運主要從事以疝修補產品爲代表的普通外科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有疝修補產品、可吸收防粘連纖維膜和吻合器三類產品。其主營的疝修補產品屬於細分領域。

儘管公司有三類產品,但產品結構依然較爲單一,公司收入主要來自疝修補產品,2020年至2022年,疝修補產品貢獻的收入佔比分別爲92.41%、89.91%、89.91%。其中,疝修補片貢獻度營業收入長期超過80%。

然而,隨着集採的推進,無論是否中標,降價是大概率事件。實際上,截至2022年12月5日,各級地方政府部門組織涉及天助暢運產品的集中帶量採購共計11次,天助暢運已中標9次,中標的產品就包括其核心產品疝修補片。

根據各省、市集中帶量採購前後平均價格統計,天助暢運主要產品疝修補片在傳統經銷模式下平均價格降幅約爲10%—20%,疝修補片在配送模式下平均價格降幅約爲45%;吻合器產品由於市場競爭較爲激烈,產品價格降幅較爲明顯,報告期內集中帶量採購中標的吻合器產品,傳統經銷模式下,銷售價格降幅約爲70%—80%;配送模式下,價格降幅約爲90%。

在這種情況下,天助暢運的高毛利率讓人難以理解。

在招股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根據標點信息出具的行業研究報告,目前,國內疝修補片市場前四大廠商分別爲碧迪醫療、美敦力、天助暢運和強生,按收入口徑計算,前四大廠商合計佔有58.77%的市場份額,天助暢運佔據的市場份額爲11.29%、位列第三。”

備受質疑的是,標點信息出具的行業研究報告,是天助暢運耗資10萬元買來的。標點信息隸屬於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2021年年末開始調研並着手撰寫該研究報告,於2022年2月18日發佈,天助暢運於2022年3月份購買了此報告。天助暢運於2021年12月與國信證券簽訂輔導協議,擬登創業板,基本上與上述報告同步。

在招股書內,天助暢運不下20次提及標點信息,大部分是引用其發佈的行業研究報告。

在市場人士看來,標點信息所發的報告很可能是爲天助暢運本次IPO量身定做的,目的是爲其“上粉”,增加可信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