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阳春时节,和风骀荡,各式各样的风筝又飘满了天空。寂寥的天空,因此变得多姿多彩,妩媚妖娆。

风筝,古称“鹞”,北方称为“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木质风筝便出现了。据史书记载,墨家学说创始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见鹞鹰翱翔于天空,深受启发,便“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只木质鹞鹰,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也是全世界飞上天空的第一只风筝。

“风筝”之名,出现于唐朝。唐代晚期,有人在“鹞鹰”上加入了琴弦,飞上天空后,经风一吹,便发出了悦耳的乐音,“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如古筝弹奏一般,于是人们称之为“风筝”。

有意思的是,古人最开始制作风筝时,并非为了休闲娱乐,而是用于军事和通信。据《南史卷》记载,五代南朝时期,大将侯景发动武装叛乱,将梁武帝萧衍围困于梁都建邺(今南京),内外断绝。梁武帝命人制作风筝,系求救信于其上,乘西北风释放风筝,通知驻军在太极殿外的太子简文赶快率兵驰援。

楚汉相争时,刘邦手下的得力大将韩信也曾借用风筝在空中侦察敌营,并用绢制成风筝,在空中发出笛声,配合“四面楚歌”,迫使一代名将项羽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伤心之剧。

明代时,军中在风筝上拴系炸弹,以四支导火线引燃,飞入敌营炸伤敌军──这种武器叫做“神火飞鸦”。

和平时期,风筝才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每当东风拂面之时,人们纷纷来到郊野,摇纶放线,将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风筝放飞于天空,借以怡情、休闲。“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迥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任骑夫弄笛儿。”放风筝成为春季大众化的一项文娱活动。古代的很多书画作品、史籍中,均有其乐融融放风筝的记载,如宋代著名的长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细节画面。

中医认为,放风筝不仅怡情,还具有医疗保健作用。宋代李石《续博物志》中载,放风筝“张口而视,可泄内热”。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此外,放风筝还可有效防治颈椎病,并对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等有一定疗效。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季,大地回暖,呼朋引伴放风筝,看风筝徐徐而起,飞上蓝天,忽而翩翩飞舞,忽而游弋嬉戏,真是令人乐而忘忧。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涌

审核:万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