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正在加載中...

大抵是每一個雨天都淋溼了創作者乾涸的腦袋。

讓“雨”總縈繞在各類形式的作品裏外。

第一次見到摩卡的時候,恰巧也是雨天。

淅淅瀝瀝的朦朧裏,摩卡透着清新,有一種類似薄荷糖的涼勁。

透過玻璃,豆大的雨珠密密麻麻掛着,風一吹,一擠,一破,一條條雨痕在眼前整齊劃過。望着咖啡廳這一方小窗,聞着一杯“摩卡”香,最容易出神。

取名字,是一個讓所有人都頭疼的流程。

一個膾炙人口的名字,最少能幫助公司或者產品在流傳度上,擁有天然優勢。

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市場營銷管理》中總結過品牌命名的幾個標準,首先是要朗朗上口、獨特易記;其次要無負面內涵,無模糊、晦澀、 迷惑性意義,除非特意如此;最後最好是名稱能夠與產品特性、分類產生聯想。

參照這個標準,WEY摩卡身爲長城汽車咖啡智駕技術背景下的首款車型,依託咖啡的本體屬性,幾乎是一個完美的範本。

其實我們心裏早就有共識,中國車企因爲產品線佈局這些年才起步,成體系、有亮點的命名並不多見。

坦克品牌百位數系列,比亞迪品牌的王朝系列等初具規模的體系尚算是成功案例。

再看到“摩卡”,在套路上其實並不新,以技術品牌“咖啡智駕”爲由頭,串聯起了所有產品。

但是在名字的含義上我終於看到了文化自信。不再硬摳字眼湊風雅,而是敢於將命名方式來源於老百姓習以爲常的生活。

名字取得好,是錦上添花的事。

車子本身的硬實力我更關心。

摩卡身上有一種強烈的“新”與“舊”共存的衝突感,或者可以理解成這是將來一段時間裏的迭代新秩序。

所有人都知道,智能化是汽車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智能科技該如何與汽車融合,又如何讓消費者願意用、樂於用,這比看到智能化的趨勢本身難得多也重要得多。

當我們學會或者擅長從底層開始思考汽車智能化,思考汽車應當具備哪些全新屬性,以及它能夠爲未來出行生活創造哪些全新的體驗。

把這個過程當成動力總成與底盤架構開發一樣時,智能化其實是一件“本位一體”的事。

從去年長城汽車“咖啡智能”技術品牌,到將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雙智融合”理念升級爲將智能服務作爲智能第三極的“三智融合”。

在對智能化的思考上,長城汽車有自己的節奏。

WEY摩卡則代表了當下長城汽車智能化的最高水平。

以上,是我說的“新”,是時代進程給所有汽車企業的使命。

那何爲“舊”?

能源形式即爲“舊”。

WEY摩卡全系動力總成清一色“48V輕混”,換句話說摩卡清一色都掛藍牌。

從大的角度講,2021年摩卡的競爭對手,依舊是傳統的燃油汽車。

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汽車是否足夠智能,與能源形式無關這個道理。那麼像摩卡這樣的產品,纔是我們與電動車之間最好的銜接產品。

所以既然摩卡有這樣的覺悟,展開討論許多廠家爲什麼要把智能和電驅硬結合也沒意義。

其實大家都希望中國品牌能夠有一款真正達到“領先”的汽車。

“領先”這個詞很泛,甚至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

豪華的價位+豪華的質感+豪華的智能配置,摩卡要做的,就是頂高傳統汽車企業在智能化上“領先”的天花板。

這種“新”與“舊”的結合看似是另闢蹊徑,實則是暗渡陳倉。不做電驅是自信,是底氣,是不隨波逐流,是一個豪華品牌應有的氣韻。

和用戶講領先,講智能,講出行理念,用他們最熟悉的驅動形式就是最好的橋樑。

畢竟適應五花八門的理念和智慧出行解決方案,比適應電驅的時間要長得多,難得多。

萬變不離其宗。

車輛所有的屬性、特性,都需要體驗。

我上述的理論大概可以總結成:摩卡是一個有好名字且具備領先智能科技的燃油車。

所以,對於摩卡的體驗可以分三部分:純粹的駕駛、智能的駕駛與智能+純粹的共同駕駛。

第三部分其實就是我們的常態。

先是純粹的駕駛。

如果我不使用車上任何的智能駕駛功能,光是從載具駕駛的角度去主觀感受摩卡。

摩卡會讓整輛車從油門到方向盤到車廂氣味,甚至是視、觸覺成體系地反饋。

9DCT變速箱配合新4N20低功耗發動機,整個車的動態表現有一點靈巧的味道。方向盤沒有特別清晰的指向手感,但是足夠韌性的避震,也能讓變道過彎很果斷。

第二部分我稱爲:專心地使用智能駕駛。

這部分有知識和理論門檻。

總的來說WEY摩卡的智能駕駛進程將分爲“三步”,從當前滿足L2級別的輔助駕駛系統,逐步進化到具備全冗餘,並能在特定條件下解放雙手與雙眼的自動駕駛系統。

第一步是HWA高速駕駛輔助。簡單說,它能夠實現自適應巡航、車道居中等常規功能外,同時支持在駕駛員撥動轉向杆後,確認後方安全的前提下自動變道。

第二步是NOH高速自動領航輔助駕駛,在HWA的基礎上增加高精地圖,將輔助駕駛與高精地圖的導航進行融合,可以實現自主巡航、自主變道、自主超車、自主識別上下匝道、自主切換高速和城市快速路。

插個嘴,目前在量產車上實現這項功能的,包括特斯拉NoA、蔚來NOP和小鵬NGP。

與他們放在一起,WEY是首個實現同樣功能的主流大廠品牌。

第三步是HWP高速公路領航駕駛系統。

HWP系統能夠完成高速避障、多車變道、智慧躲閃、進出匝道、過收費站等難點場景的智能駕駛,有條件解放雙手和雙眼。

目前我體驗的是“第一步”HWA。

最顯著的感受不是聰明,而是精準和可靠。

儀表屏幕上能清晰看到識別準確性,自動變道的功能安全預留空間相當充足,120秒的脫手功能有了檢測系統,也避免了固定時長就提醒的“一刀切”預警。

當然彼時的我會更希望體驗到更激進的調教,可是一己私慾並不能阻礙自動駕駛的安全發展。

所以,第三種狀態下的摩卡纔是最值得體驗的。

毫無疑問我自己的把控和系統的輔助能讓整個駕駛行車過程更輕鬆。但是這麼“領先”的科技總會讓人有一種本能的好奇和新鮮感,而並不是將這些功能如同空調、音響等等用一顆平常心去使用。

區別在哪裏?

其實不在習慣上,在信任裏。

普通老百姓和消費者是無法信任新技術的,他甚至可以不知道什麼是HWA。

但是他們信品牌,信自己經掌握的、熟悉的東西。

所以,我說燃油車是給消費者普及自動駕駛,輸送全新出行理念最好的載體。

把油車和“領先”的智能化進程結合在一起,是WEY品牌創造“自我”的第一步。電動化的浪潮翻湧,油車遠沒到消亡之境。

我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

和用戶講領先,講智能,講出行理念,用他們最熟悉的驅動形式就是最好的橋樑。

之前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爲什麼不是每家咖啡店都有“摩卡”?

我思考過,但沒求證。

首先我猜想是摩卡難做;要麼就是做一杯摩卡的原料太多。

難做在於比例,原料則在於店家的實力了。

我曾在書裏讀過,書裏說一個沒有風的雨天是殘缺的。清涼、溫潤、潮悶,都是風的饋贈。

仔細一想,記憶裏的風,都是用眼睛看的。

原來滋潤乾涸靈感的不是雨,是看雨而出走的神。

備註:據相關消息,首批上市的WEY摩卡將具備HWA,隨後將會通過OTA方式實現NOH,而搭載HWP的WEY摩卡預計將會在今年第四季度上市。

Bonus scen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