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的欧洲电动车销量榜单中,排名前四位之车型有三款均出自大众集团,其中冠亚军更分别被ID.4、ID.3摘得。这也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传统车企开始真正“发力”时,造车新势力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接招”?……

作为全球汽车巨头之一的大众集团,在新能源产品领域可谓布局已久。之前,ID.4 X和ID.4 CROZZ已经率先在国内投产、上市;而借4月上海国际车展“主场作战”之机,上汽大众更是宣布其ID家族最新车型——ID.6 X正式开启预订。

随后,我们就迎来了5月27日的本次试驾体验活动。

在外观方面,ID.6 X仍保持了家族式设计语言,整体看上去就像是一辆放大版的ID.4 X。它通过前脸部分灯组、传统格栅内部等细节的全新设计,营造出电动车型独有的数字、科技、未来之风格;与此同时,在这样的整体风格下,我们仍然也很容易找到大众曾经的那些经典元素。

进入车内可以发现,ID.6 X将科技感和豪华属性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中控区域大屏、小尺寸仪表和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所组成的三屏交互系统,包揽了车辆的所有功能显示,在实用性和便利程度方面都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但是,身为传统车企的大众仍充分考虑了驾驶者之使用习惯。比如,在中控下方留有360°全景影像、驾驶模式调节、空凋控制等常用物理按键,用户无需进入中控屏二级菜单去寻找。

再比如,虽然ID.6 X采用了驾驶者进入车辆即直接启动、挂入P档则直接熄火的设计,但它也仍然保留了隐藏在方向盘柱上的启动按钮——让用户既能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也可以在车辆启动电力系统万一失效时,用物理方式启动车辆。

或许,这就是传统车企更全面、更周到之处的体现吧。

在此,要着重表扬一下ID.6 X的这套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它不仅会将导航数据、巡航模式、行驶速度等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上,还能在需要转弯时,根据路口距离、用由小变大的转弯“特效”提醒驾驶者——虽然这只是该系统工作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但对于驾驶者而言,此种体验就真有几分“未来驾驶座舱”的味道了;至于其它类似“惊喜”,就留待大家今后慢慢去发现了。

虽然ID.6 X的车长“只有”4876mm,但轴距却达到了2965mm,这就为打造充足的车内乘用空间提供了可能。目前,ID.6 X提供了6座/7座可选,笔者此次的试驾车为6座版本。

首先,它的所有座椅均采用了真皮材质,得益于足够的内部填充和较高之柔软程度,其乘坐感受还算不错;而在ID.6 X的第二排,6座版车型采用了两个独立座椅之布局,并提供了独立扶手和座椅加热功能,中间则留有通往后排之通道。

但略显美中不足的是,或许是由于电池布局之原因,该车第三排的地台有一个从后往前之隆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排乘客的腿部空间。不过在大众看来,第三排座椅的用途或许更多还是应急乘坐,所以它也没有占用过多空间——由此,ID.6 X的尾厢容积要大于市面上多数7座SUV。

要说最令人惊喜之处,还是ID.6 X的驾驶感受。它身上的“德系味道”真的太浓厚了,或许是因为较大车身尺寸和电池组之缘故,给驾驶者的感觉足够扎实、稳重,能提供非常高级的行驶质感。

同时,由于ID.6 X所搭载的电机最大功率达到了150kW、峰值扭矩则为310N·m——只要深踩“油”门,你又能明显感受到电动车加速强劲的特点。另据厂方介绍,ID.6 X之NEDC续航里程为588km,且支持直流快充。

值得一提的是,ID.6 X还搭载了DCC动态悬挂系统,可根据路况、提前调节悬挂之软硬程度。基于这一系统,也极大地提高了ID.6 X之乘坐舒适度,在行驶过程中几乎很难感受到路面的细碎;而当面对减速带这样的较大路面颠簸时,悬挂系统又能让车辆以干净利落的方式通过。

此外,ID.6 X所搭载的的IQ.Drive智慧驾驶辅助系统也拥有L2+之级别,其中包括了交通拥堵辅助、ACC自适应和Front Assist前部安全辅助等功能。在这一系统的庇护下,驾乘人员的行车安全将得到极大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中的车道偏离辅助功能在日常行车过程中将默认为开启状态——所以,如果在变道时没有开启转向灯,系统会认为该操作“非人为”,进而通过相反作用力将其拉回。

【车动力说】通过对ID.6 X的试驾与体验,我们所更多感受到的,无疑是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对于纯电动产品的全面思考。

自大众汽车在2016年发布电动车相关战略计划后,直至近两年其ID系列车型才先后落地——如此速度,对于大众这般体量的车企而言当然并不算快。那么,它又为何如此谨慎?……

如果按照造车新势力那般、直接“拿钱开路”,大众当然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以“供应商模式”快速、大规模进入纯电产品“赛道”。但它并没有选择这样的“速成”之道,而是静下心来、以正向研发方式打造自己的MEB纯电平台——眼下,该平台也终于到了“开花结果”之时。

以ID.6 X为例,在目前的30万元级别之纯电SUV中,几乎没有6/7座车型。而针对这一空白市场,大众用如此高价值、高品质的产品予以迅速填补,这正是传统车企更敏锐的观察力。

随着ID.6 X的正式“入场”,一方面,自然对这一细分市场之后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现有那些售价高于它的造车新势力之产品,又何尝不是一次杀伤力巨大的“降维打击”?……

更为“可怕”之处在于,ID.6 X也还仅仅只是一位“先锋官”而已;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更多的大众纯电动车型,也将以更快速度、更大规模投放市场。

看到这里,本文开篇的那个问题似乎也有了答案——当传统车企开始真正“发力”时,造车新势力们所面临的挑战可谓巨大。

虽然对于电动车而言,看似“电动”在前、“车”在后,但归其根本,电动车也仍然还是一辆车——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那些传统车企的悠久历史下之技术沉淀,还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赶上”、甚至“反超”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