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的歐洲電動車銷量榜單中,排名前四位之車型有三款均出自大衆集團,其中冠亞軍更分別被ID.4、ID.3摘得。這也讓人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當傳統車企開始真正“發力”時,造車新勢力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接招”?……

作爲全球汽車巨頭之一的大衆集團,在新能源產品領域可謂佈局已久。之前,ID.4 X和ID.4 CROZZ已經率先在國內投產、上市;而借4月上海國際車展“主場作戰”之機,上汽大衆更是宣佈其ID家族最新車型——ID.6 X正式開啓預訂。

隨後,我們就迎來了5月27日的本次試駕體驗活動。

在外觀方面,ID.6 X仍保持了家族式設計語言,整體看上去就像是一輛放大版的ID.4 X。它通過前臉部分燈組、傳統格柵內部等細節的全新設計,營造出電動車型獨有的數字、科技、未來之風格;與此同時,在這樣的整體風格下,我們仍然也很容易找到大衆曾經的那些經典元素。

進入車內可以發現,ID.6 X將科技感和豪華屬性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中控區域大屏、小尺寸儀表和AR-HUD增強現實抬頭顯示所組成的三屏交互系統,包攬了車輛的所有功能顯示,在實用性和便利程度方面都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但是,身爲傳統車企的大衆仍充分考慮了駕駛者之使用習慣。比如,在中控下方留有360°全景影像、駕駛模式調節、空凋控制等常用物理按鍵,用戶無需進入中控屏二級菜單去尋找。

再比如,雖然ID.6 X採用了駕駛者進入車輛即直接啓動、掛入P檔則直接熄火的設計,但它也仍然保留了隱藏在方向盤柱上的啓動按鈕——讓用戶既能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也可以在車輛啓動電力系統萬一失效時,用物理方式啓動車輛。

或許,這就是傳統車企更全面、更周到之處的體現吧。

在此,要着重表揚一下ID.6 X的這套AR-HUD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它不僅會將導航數據、巡航模式、行駛速度等信息投射到擋風玻璃上,還能在需要轉彎時,根據路口距離、用由小變大的轉彎“特效”提醒駕駛者——雖然這只是該系統工作過程中的一個小細節,但對於駕駛者而言,此種體驗就真有幾分“未來駕駛座艙”的味道了;至於其它類似“驚喜”,就留待大家今後慢慢去發現了。

雖然ID.6 X的車長“只有”4876mm,但軸距卻達到了2965mm,這就爲打造充足的車內乘用空間提供了可能。目前,ID.6 X提供了6座/7座可選,筆者此次的試駕車爲6座版本。

首先,它的所有座椅均採用了真皮材質,得益於足夠的內部填充和較高之柔軟程度,其乘坐感受還算不錯;而在ID.6 X的第二排,6座版車型採用了兩個獨立座椅之佈局,並提供了獨立扶手和座椅加熱功能,中間則留有通往後排之通道。

但略顯美中不足的是,或許是由於電池佈局之原因,該車第三排的地臺有一個從後往前之隆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一排乘客的腿部空間。不過在大衆看來,第三排座椅的用途或許更多還是應急乘坐,所以它也沒有佔用過多空間——由此,ID.6 X的尾廂容積要大於市面上多數7座SUV。

要說最令人驚喜之處,還是ID.6 X的駕駛感受。它身上的“德系味道”真的太濃厚了,或許是因爲較大車身尺寸和電池組之緣故,給駕駛者的感覺足夠紮實、穩重,能提供非常高級的行駛質感。

同時,由於ID.6 X所搭載的電機最大功率達到了150kW、峯值扭矩則爲310N·m——只要深踩“油”門,你又能明顯感受到電動車加速強勁的特點。另據廠方介紹,ID.6 X之NEDC續航里程爲588km,且支持直流快充。

值得一提的是,ID.6 X還搭載了DCC動態懸掛系統,可根據路況、提前調節懸掛之軟硬程度。基於這一系統,也極大地提高了ID.6 X之乘坐舒適度,在行駛過程中幾乎很難感受到路面的細碎;而當面對減速帶這樣的較大路面顛簸時,懸掛系統又能讓車輛以乾淨利落的方式通過。

此外,ID.6 X所搭載的的IQ.Drive智慧駕駛輔助系統也擁有L2+之級別,其中包括了交通擁堵輔助、ACC自適應和Front Assist前部安全輔助等功能。在這一系統的庇護下,駕乘人員的行車安全將得到極大保證。

值得注意的是,該系統中的車道偏離輔助功能在日常行車過程中將默認爲開啓狀態——所以,如果在變道時沒有開啓轉向燈,系統會認爲該操作“非人爲”,進而通過相反作用力將其拉回。

【車動力說】通過對ID.6 X的試駕與體驗,我們所更多感受到的,無疑是大衆這樣的傳統車企對於純電動產品的全面思考。

自大衆汽車在2016年發佈電動車相關戰略計劃後,直至近兩年其ID系列車型才先後落地——如此速度,對於大衆這般體量的車企而言當然並不算快。那麼,它又爲何如此謹慎?……

如果按照造車新勢力那般、直接“拿錢開路”,大衆當然有足夠的底氣和實力,以“供應商模式”快速、大規模進入純電產品“賽道”。但它並沒有選擇這樣的“速成”之道,而是靜下心來、以正向研發方式打造自己的MEB純電平臺——眼下,該平臺也終於到了“開花結果”之時。

以ID.6 X爲例,在目前的30萬元級別之純電SUV中,幾乎沒有6/7座車型。而針對這一空白市場,大衆用如此高價值、高品質的產品予以迅速填補,這正是傳統車企更敏銳的觀察力。

隨着ID.6 X的正式“入場”,一方面,自然對這一細分市場之後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對現有那些售價高於它的造車新勢力之產品,又何嘗不是一次殺傷力巨大的“降維打擊”?……

更爲“可怕”之處在於,ID.6 X也還僅僅只是一位“先鋒官”而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更多的大衆純電動車型,也將以更快速度、更大規模投放市場。

看到這裏,本文開篇的那個問題似乎也有了答案——當傳統車企開始真正“發力”時,造車新勢力們所面臨的挑戰可謂巨大。

雖然對於電動車而言,看似“電動”在前、“車”在後,但歸其根本,電動車也仍然還是一輛車——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那些傳統車企的悠久歷史下之技術沉澱,還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趕上”、甚至“反超”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