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鰲亞洲論壇

3月29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舉行“世界經濟展望”分論壇。會場上,就綠色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氣候變化是國際合作的最大領域之一,“因爲沒有任何人能躲避氣候變化,這是全球共同的責任。”同時他指出,要意識到發展中國家也需要發展,一方面要促進其農業的工業化,工業化過程中也應該進行足夠的技術創新,降低綠色技術成本,生產可負擔的再生能源。

“在氣候變化方面,各國要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林毅夫強調,發達國家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尤其需要提供技術和資金來支持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達成一致,並且要實現這樣的目標。”

爲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此,林毅夫表示,對中國而言,三十年時間完成這個目標挑戰非常大。要實現這個承諾,只能通過綠色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而中國認爲這是一個機遇。他指出,綠色和發展是可以同時實現的,中國既可以實現承諾,也可以爲其他國家提供可負擔的、平價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動世界實現綠色轉型。

不僅如此,在會場上,人工智能等變革性技術的興起引起了與會嘉賓的熱烈討論。大家一方面看到生產力的提升和機遇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在擔憂其帶來的就業方面的壓力。對此,林毅夫表示,可以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工業化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發現機器比我們做得更好,當時也非常擔心失去工作崗位。但現在回頭看,完全可以擁抱這樣的技術進步,因爲生產力的提高是人類進步的基礎。”

“一些崗位確實會減少,但我們沒有必要擔心,會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林毅夫提到,比如在工業化最開始的時候,幾乎所有人一週都需要工作7天,如今已經縮短到了5天,之前每天需要工作12小時,如今可以每天工作8小時。他樂觀地說,“也許以後我們一週只需要工作一天,一天工作5小時,所以我們要擁抱這樣的機會。”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