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令人讀來熱血沸騰的詩相信大家都學過。而提起詩句中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誰,相信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漢將軍李廣。

但實際上這個答案卻是不對的。因爲“龍城飛將”指的不單是李廣,有一種說法是衛青與李廣並稱龍城飛將,另一種說法是所有保家衛國的將領都是龍城飛將。

龍城爲什麼會是衛青?

衛青的出身並不好,他與姐姐衛子夫一同在平陽公主的身邊服侍,衛青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衛平陽公主的安全。後來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中,衛青這纔有了改變自己身份的機會。

當時的匈奴是歷朝歷代帝王和百姓的噩夢,因爲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原因,匈奴人大都會更強壯一些,而且本身是遊牧民族,騎兵的戰鬥力選高於漢朝步兵的戰鬥力。

匈奴的騎兵速度快、衝擊力強,漢朝的騎兵和步兵都很難組織起有效的反擊。

漢武帝時期,匈奴南下直接發兵上谷,衛青帶領一萬兵馬阻擊匈奴,這是衛青第一次帶兵出戰,這一戰就奠定了衛青的地位。

當時匈奴的王庭就在龍城,而且是在沙漠深處,多少年來從沒有中原士兵能夠抵達這裏。因爲沙漠環境艱苦,方向感不強,即便有人率兵深入也找不到龍城的地理位置。

即便僥倖找到了龍城地理位置,一路上勢必會驚動匈奴守衛士兵,必然會受到強烈的反擊,想要抵達龍城根本不可能。

就是在這種慣性思維下,匈奴人祭天聖地的龍城實際上的守衛並不多,沒有人能想到有一天中原軍隊會來到沙漠深處並且找到龍城的位置。

衛青不僅找到了位置,而且一路上避開了匈奴人的駐紮士兵,直接在匈奴人最神聖的地方打了一場勝仗,而且全身而退。

這場戰爭將一直以戰無不勝著稱的匈奴人拉下神壇,極大程度上鼓舞了漢朝所有人的士氣。

自從龍城大捷後,衛青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先是率兵三萬出擊雁門關攻打匈奴,而後率兵四萬收復了河套地區,俘獲數千匈奴百姓及百萬牛羊。

河套地區被衛青收復後,漢武帝將其打造成了抗擊匈奴的一線地區,並移民十萬,將河套地區發展成對抗匈奴的重要戰略位置。

龍城之戰是衛青的成名之戰,所以龍城飛將是衛青和李廣的並稱也符合常理。不過相比於衛青而言,李廣的經歷就不那麼順利了。

飛將軍李廣

李廣是名門後代,從小就有作戰天賦,尤其是對兵器方面特別敏感。在祖輩光環的籠罩下,加之李廣確實有帶兵的能力,在平定藩王時立下了不少的功勞。

不過李廣立功後接受了梁孝王(漢景帝的弟弟)的封賞,這一行爲直接刺激到了漢景帝,原本的功臣被漢景帝趕到了山中。

直到漢武帝想要對匈奴出兵,纔有人將李廣舉薦給漢武帝。

當初匈奴攻打上谷時,漢武帝分別給衛青、李廣以及公孫賀和公孫敖每人一萬兵馬,其中也有考察個人能力的意思。

結果四個人遭遇迥然不同,衛青直擊龍城一戰成名,公孫賀沒有遇到匈奴就率兵而反,公孫敖損失數千士兵戰敗而歸。

李廣情況更不容樂觀,匈奴人知道他是將門之後,派出多股騎兵包圍李廣,以李廣的一萬兵馬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只能倉皇逃竄。

這次同等兵力下的戰鬥直接顯示出了個人的能力,衛青成爲當之無愧的抗擊匈奴第一人,而李廣則有些事業受挫。尤其後來河西戰役中打頭陣戰敗,李廣幾乎被棄之不用。

衛青與李廣

多次對匈奴用兵取得了勝利,漢武帝興起了徹底剿滅匈奴的雄心,開始挑兵選將決定一雪前恥,徹底解決匈奴問題。

李廣並沒有被選入這次的作戰當中,當李廣聽說這次戰鬥後,急忙向漢武帝推薦自己,這才獲得了這次抗擊匈奴的機會。

按照原本的計劃,由衛青攻打左賢王部隊,霍去病攻打匈奴主力部隊,由李廣繞道敵後進行包圍,沒想到衛青遭遇了匈奴的主力。

面對敵軍的主力,衛青渾然不覺,用車擋住匈奴前進的路線,同時也爲自己的軍隊提供一些防護,並命令士兵放箭消耗對方騎兵。

在衛青的戰略指導下,匈奴騎兵無法前進一步,只能繼續僵持着。不成想天公作美,突然颳起了一陣大風,視線變得不再明朗。

藉助這個颳風的時間,衛青派出士兵左右兩側將匈奴主力圍住,只要李廣按時趕來圍住匈奴後側撤退的路線,絕對可以一舉剿滅匈奴主力,徹底解決後顧之憂。

令人沒想到的是李廣並沒有按時趕來,而是迷了路,等到李廣與衛青會合時戰鬥已經結束,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匈奴主力找到了缺口突圍了出去,並沒有被一舉殲滅。

這場戰爭對漢武帝來說意義極爲重要,而李廣自知因爲自己的原因讓漢武帝消滅匈奴的計劃失敗了,於是拔劍自殺。

總結:

李廣雖然經歷過幾次不如意戰鬥,但一生也經歷過七十幾次戰鬥,雖然最後的結局讓人唏噓,不過他抗擊匈奴的精神依舊十分值得稱讚。所以龍城飛將一方面指的是衛青和李廣,一方面是對所有抗擊匈奴戰士的總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