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計劃在明年5月發射嫦娥六號,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4月25日,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第一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我國深空探測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吳豔華作題爲《中國的深空探測》的主旨報告。報告全面梳理了世界和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成就,並介紹了我國未來深空探測發展藍圖及國際合作重點。

吳豔華介紹說,過去近20年間,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實現“六戰六捷”,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過去近3年間,我國成功實施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一步實現“繞着巡”戰略目標。獲取了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圖和76米空間分辨率全火星影像數據,探測數據科學研究成果不斷刷新人類對月球和火星的認知,並帶動地外天地綜合試驗場、全球佈局的深空測控網、文昌航天發射場等一大批先進基礎設施建設。

深空探測事業是拓展人類認知、服務人類文明、增進人類福祉的偉大事業,值得人類永續求索。吳豔華表示,當前月球是深空探測熱點,火星是深空探測重點,發現未知是永恆主題,國際合作成爲共識。中國將持續開展月球、行星探測,爲這一人類共同的事業奉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吳豔華介紹,在月球探測方面,我國將在2024年前後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和嫦娥六號探測器,實現月背採樣返回,計劃時間是2024年5月,2026年前後發射嫦娥七號,實現月球南極資源勘查;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和嫦娥七號一起構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在行星探測方面,我國計劃在2025年前後發射天問二號探測器,實現近地小行星伴飛、取樣和返回、主帶彗星伴飛。

中國堅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倡導世界各國一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吳豔華指出,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實施以來,積極推進科學載荷搭載、數據開放共享、測控相互支持、共同科學研究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與超過19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先後簽署23份國際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未來,我國將持續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中海聯合月球和深空探測中心、國際深空探測聯合會等重點方向建設,深化深空探測領域國際合作。

作爲2023“中國航天日”系列主場活動之一,首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開幕式暨主論壇在安徽合肥舉行。會議以“合作共贏 飛向深空”爲主題,重點介紹中國深空探測領域工程規劃,推動國際月球科研站深度合作。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張紅文,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合肥市市長羅雲峯,航天員劉洋,巴西航天局局長卡洛斯·德莫拉分別致開幕詞。

本次會議由深空探測實驗室主辦,亞太空間合作組織、中國航天基金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協辦。

開幕式上,國家航天局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簽署關於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聯合聲明。深空探測實驗室與多位院士專家簽署工作協議設立首批院士(科學家)工作室,並分別與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中科院力學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本屆天都會議會期兩天,於4月25-26日舉辦,包括主論壇、工程與技術分論壇、深空科學分論壇暨國際月球科研站國際研討會。會議邀請世界各國航天機構、國際組織,國內有關部委、航天機構、科研院所、高等學府,國內外深空探測及航天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圍繞國家深空探測中長期規劃、深空探測領域前沿技術、深空探測學術成果、國際深空探測焦點與熱點、深空探測領域國內外重大工程、深空探測國際合作等重大議題開展研討。來自海內外14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其中國際代表超過130人。

舉辦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是中國航天面向新的國際深空探測態勢,聚焦深空探測重大科學問題與前沿技術的時代要求,是擴大開放交流、推動多元合作,推動在外空領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使命定位爲“深空探測領域面向前沿和未來的高端學術平臺、國際大科學工程協同與合作的交流平臺、傳承弘揚中國探月精神和文化的展示平臺”。

本次天都會議爲首屆,後續將每年定期舉行。將在世界範圍內集聚優勢科技資源,凸顯“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特色,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深空探測國際交流合作,吸引國際合作夥伴,增進交流溝通理解,推動項目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