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鄭嘉意 實習生 董林楊、陳婧 北京報道

當前,各人身險公司已陸續完成了2022年業績披露。

從整體業績看,人身險行業2022年整體面臨經營壓力。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當前,共有61家傳統人身保險公司做出2022年業績公示,其中42家公司歸母淨利潤出現同比下滑,25家公司歸母淨利爲負、12家公司連續兩年未實現盈利。

負債端,原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國各地區共實現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4519億元,較2021年的23572億元增長4.02%;投資端,受資本市場波動及地緣衝突影響,2022年保險資金的年化財務投資收益率爲3.76%,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爲1.83%。

產品結構方面,人身險機構銷售方向以傳統型終身壽險爲主,年金險、分紅型兩全險及重疾險爲輔。據統計,61家人身險公司中,共有45家公司銷售量前三險種涉及終身壽險、38家公司涉及分紅型兩全險、21家公司涉及年金險、12家公司涉及重疾險。

行業趨勢上,人身險公司馬太效應依舊強勁,行業收入主要集中在頭部公司,部分中小型保險公司面臨償付壓力。

其中,A股及H股10家上市保險公司旗下的7家人身險公司(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太平人壽、人保壽險、友邦人壽)共攬原保險保費收入17376.47億元,佔行業比重達50.74%。中小型保險公司中,共有華匯人壽、中韓人壽、合衆人壽等7家公司2022年償付能力未達監管要求,中華聯合人壽等17家公司曾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補充資本。

馬太效應持續

2022年,受疫情之下展業困難、代理人清虛等因素影響,人身險行業的保費普遍承壓。

原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各地區原保險保費收入46957億元,對比2021年的44900億元增長4.58%。其中,壽險保費收入24519億元,較2021年的23572億元增長4.02%,增速低於行業整體。

多位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指出,展業困難、代理人隊伍數量持續下滑是2022年人身險保費承壓的主要原因。

原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年底,全國保險公司在保險中介監管信息系統執業登記的代理制銷售人員共有842.8萬人,2021年年底爲641.9萬人,而到2022年上半年僅爲570.7萬人,較2020年年底下降32.29%。

上述趨勢同樣體現在上市保險公司的年報中。記者統計發現,2020年至2022年,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中國人壽、人保壽險、新華保險、太平人壽5家機構個險渠道代理人數量已由2020年的380.33萬人降至179.84萬人。2021年及2022年的降幅分別爲37.41%及24.45%。

困境中亦有機遇。

從保費變化趨勢看,2022年,不少中小型人身險公司抓住機遇,通過打造優勢產品在負債端實現突破,收穫大量保費。數據顯示,61家人身險公司中,2022年保費增速達到20%以上的公司共有19家,且均爲中小型保險公司,所售產品以終身壽險、年金險、分紅險爲主。相較之下,A股及H股10家上市保險公司旗下7家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與2021年基本持平。

但值得一提的是,從保費規模看,人身險行業的馬太效應依然存在。原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壽險保費收入共計24519億元、意外險1073億元、健康險8447億元,7家人身險公司佔行業比重達50.74%,相較2021年的52.28%雖有所下滑,但依然嚴重。

資產負債不匹配

負債端,人身險行業雖整體實現了4.02%的原保險保費增長,但從整體盈利能力看,各人身險公司仍面臨較大挑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當前,共有61家傳統人身保險公司做出2022年業績公示,其中42家公司歸母淨利潤出現同比下滑,25家公司歸母淨利爲負、12家公司連續兩年未實現盈利。

記者注意到,2022年,受資本市場波動、地緣政治衝突等方面影響,人身險行業整體投資收益水平不佳。據原銀保監會披露,2022年,保險資金的年化財務投資收益率爲3.76%,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爲1.83%。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披露投資收益率的人身險公司中,非上市險企平均綜合投資收益率僅達1.76%。

同時,記者注意到,2022年內,不少中小型保險公司通過銷售增額終身壽險等高定價利率產品吸引消費者,實現負債端的保費規模突破。有保險代理人對記者表示,2022年年中,公司所售增額終身壽險利率可達3.9-4.25%;2022年年末,原銀保監會下發風險排查通知後,相關產品最高利率仍可達到3.49%。

但利率下行背景下,短期內,高利率產品有利於增加人身險產品競爭力,可使其在與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儲蓄類產品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爲保險公司負債端積累大量保費;但長期來看,保險公司若無法在投資端尋找到合適的優質標的,保證5%以上的投資收益率,則極有可能產生利差損,不利公司經營。

2022年11月,原銀保監會印發《關於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指出,當前市場中所售多款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在設計及銷售過程中存在問題,如產品條款表述不合規、利潤測試的投資收益假設與經營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偏差等。

近日,監管部門召集部分人身保險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由最高3.5%降到3.0%,進一步控制利差損。此外,監管部門表示,將加大對費用真實性的監管力度,要求加強產品開發和銷售費用管理,加強費用一致性管理制度建設。

在此背景下,部分中小型保險公司或面臨轉型壓力。2023年,如何立足自身優勢取捨業務、良性競爭、優化業務結構,仍是中小型保險公司需要不斷思考的課題。

一季度業績漸回溫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2023年後,人身險行業保費已呈現整體回溫趨勢。

2023年第一季度,A股5家上市保險公司與H股人身險業務共攬保費收入8136.0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916.81億元增長2.77%。

從收入規模來看,上市保險公司壽險保費收入能力已出現顯著分化,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均延續較好增長態勢。其中,中國人壽一季度共實現保費收入3272億元,規模遠高於其餘保險公司壽險收入;中國平安人身險業務(含平安健康、平安養老)同比增長達5.62%;中國人保人身險業務(含人保健康)、中國太平人身險業務(含太平養老)增速環比轉正,新華保險同比微降0.18%,太保壽險保費收入依舊承壓,同比下降2.55%。

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峯指出,當前人身險保費增速持續向好,轉型拐點基本確立。從第一季度整體或3月單月看,除新華保險外均實現正增長,預計主要由需求持續旺盛、保本保收益的儲蓄型業務貢獻。

從新單披露情況來看,修復態勢顯著。2023年一季度,中國平安人身險業務個險新單同比增長10.0%至475億,相比2022年全年的負增長已實現明顯修復;同時,1-3月人保壽險期交首年業務實現9.42%增速,相比1-2月的同比減少5.3%已扭負爲正。

非上市人身險公司方面,各公司償付能力維持在穩定區間,僅有個別壽險公司存在償付能力風險。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一季度,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77家人身險公司中,共有76家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達監管所劃定的50%“及格線”,75家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100%“及格線”;同時,另有24家人身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超過200%,13家人身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超過200%。

相關文章